分享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之比较

 资源868 2017-03-31

一、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明 朝

西 方

产生背景

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的精力和才能有限而设置内阁

西方的内阁制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

产生方式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

权力大小

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是,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

性质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专政机关,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特点

二、明清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


明清民主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

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专制制度的腐朽;理学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推动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

批判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方案

本质

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影响

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

三、中西绘画比较


中 国

西 方

1)魏晋: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2)隋唐:创制法度

3)宋代:更加注重意境

4)明清: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浪漫主义

重感情轻理性,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重色彩轻素描

现实主义

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1)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民间风情

2)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印象画派

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代主义

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四、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

类别

中 国

西 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

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洗礼,人文主义兴起并发展

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几乎与世界各国隔绝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注:转自百度文库,资料由永春三中朱素珍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