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科技新讯 2017-03-31
每日头条
2天前
2017-03-29
[ 文章导读 ] 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也是当爸妈的我们无限焦虑的开始……轻度焦虑:备孕时就开始考虑该用什么牌子的尿布,喂什么配方奶粉,胎教听点啥;中度焦虑:孩子会爬了,会走了,要不要用学步车,要不要买识字卡,要不要去早教机构;重度焦虑:当孩子开始入园,要 ...

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也是当爸妈的我们无限焦虑的开始……

轻度焦虑:备孕时就开始考虑该用什么牌子的尿布,喂什么配方奶粉,胎教听点啥;

中度焦虑:孩子会爬了,会走了,要不要用学步车,要不要买识字卡,要不要去早教机构;

重度焦虑:当孩子开始入园,要考虑的就更多了,在学校吃得好吗,老师对孩子态度怎么样,学了点什么;

焦虑晚期:幼升小、学区房、右脑开发思考力(数学)、英语培训,各种牛娃技能……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真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看我这个焦虑是好不了了)

前几天,上海公立中小学举行“校园开放日”的活动,一位母亲因为忘带登记表,被拒绝进校,而当场下跪。而且还下着雨……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有图有真相)

虽然事后母亲解释是误以为学校会进行考试,害怕浪费孩子升学机会,一时冲动,才做出了如此举动,但这也反射出,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方面已经处在一个过度焦虑的状态了。

是什么逼得一个母亲要下跪?更何况孩子还目睹了这一切。

将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既怕孩子错过学习的最佳年龄,落后于其他人,也怕逼孩子过多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当听到隔壁孩子多会几首英文歌,或者多认了点字开始自己阅读了,我们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试问有哪个爸爸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于其他人呢?

这种害怕孩子掉队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心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更多关注和要求。

过度关注虽然不是溺爱,但也同样具有威胁。

过度关注的一种典型表现是过度保护,所谓“过度保护”是指总是忍不住地向孩子提供各种帮助,其实是给孩子更多限制。成为孩子的背后灵,各种生活片段不自觉地刷存在感,孩子没开口前我们就“雪中送炭”了。

刷存在感刷过头的例子有很多:

-不让孩子自己动手 (感觉孩子一定做不好,我们先来插手一下)

-害怕孩子犯错 (孩子还没犯错,我们自己已经觉得他要犯错了)

-过于控制孩子的饮食等 (青菜要吃的,少了一顿青菜仿佛孩子要便秘一年)

这种过度的保护其实反而会损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只有在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们才会积极探索外部世界,但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过度安全的环境里,他们就只会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自在,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应对。有时候甚至会产生焦虑、暴躁、自闭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很活泼,一出家门就变得无所适从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不要把孩子的人生调节成“简单模式”。

成就感指做事当下或者完成后,享受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成就感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你以为孩子的自信心是哪里来的?一个自信的孩子必定有过成功的体验。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放手让孩子尝试过错误是自己学习的关键。有了错误的经验,这些波折,孩子才有升级打怪兽的体验,才能尝试到最终成功的喜悦感。

过度保护,害怕孩子犯错,害怕孩子受伤,然后全部帮孩子包办了,孩子失去尝试错误的机会,缺少错误的经验。没有克服困难的体验,就好比你已经帮孩子把人生的难易度给调节到“简单模式”了,各种怪兽关卡永远不会被暴击和一万点伤害。孩子就难以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了。

焦虑是会传染的。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研究发现,过度关注孩子,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在2012年悉尼麦克里大学的一项研究中,所有有焦虑表现的4岁儿童,要么有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母亲,要么就是母亲过多关注孩子,而这些儿童长到后比同龄人更多地患上了焦虑症。

过度关注的一种形式是过度期望,期望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期望的力量很强大,有时候能取得令人惊奇的效果,例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但当期望过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压力。为了自己的小孩能更好的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竞争压力和挑战,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班,宝宝爬行班、亲子班、芭蕾课、奥数课……是个“学霸”的爸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是“学霸”;而像我这种不是“学霸”的家长,也更渴望孩子能超过我。这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从而给他们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不健康压力。

许多孩子努力的原因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在网络上一些孩子发出这样的言论: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

“一想到爸爸妈妈的唠叨,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父母的过度期望,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焦虑。父母的焦虑可能会让孩子以为世界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永远也无法从“简单模式”调节到“hard模式”了。

那作为新世代家长,我们如何避免“存在感”刷过头呢?

无条件地接纳才是勇气的源泉。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就有“粘着”母亲的天性。(时间关系,今天这个实验我就不多解释了)简单来说,猴子他妈如果很积极响应小猴子的需求,小猴子能感受到妈妈无条件的爱,猴子就会更健康,更聪明。有时候我们会给孩子开条件,当孩子表现好时,就赞美他,当孩子表现不那么理想时,我们就会忽视孩子忘记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鼓励和支持。

其实无论熊孩子表现如何,作为亲爸亲妈的我们就认了吧。只有我们无条件接受、理解孩子,他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的mother,才能有勇气再去拼搏。无条件积极关注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培养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增加孩子成功的概率。

所以我们在满足孩子的生理的需要的同时,

还要与孩子多有一些眼神接触,

多向孩子微笑;

留意并赞扬孩子的兴趣和小成就;

多用语言鼓励孩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去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并允许孩子犯错,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给孩子机会和时间偷偷消化自己的错误。

孩子的自我意识全看爸妈的态度。

我们在孩子生活里刷的存在感,很可能把他的自信心给刷没了

一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自己的气质、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小情绪……作为父母我们要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给予正面的推力,比如:多给孩子具体而积极的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指导孩子认识情绪;锻炼孩子的意志,帮孩子树立自信力等。

具体的评价就是要表扬过程:妈妈看到你今天进房间出房间的时候,都有记得关门关灯。你是一个会节约能源的好孩子,妈妈感到很欣慰。比起各种“你真棒,你太棒了”,表扬细节和过程才是重点。

同时我们也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做爸妈的自己给自己打鸡血很有必要。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接纳和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孩子往我们需要的方向去发展。无论他们的生命经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相信,孩子最后都会活出最好的生命状态。

接纳孩子前我们先找回自己。

父母要接纳自己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在任何时候,都要活出自己生命本来应该活出的状态,而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我们不完美,但我们追求“完美”。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热爱阅读的妈妈,胜过整天盯着孩子读书的妈妈;一个积极努力的爸爸,胜过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爸爸。当父母本身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希望,并且不断地在活出自己生命更好状态的时候,孩子也会越来越好。我们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我们身上更多地感受到积极和正面的的能量。

控制自己的关注吧,把自己和孩子从焦虑中解放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