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技术】陈琳琳:超短波电疗法

 看文海 2017-03-31


陈琳琳简历

吉大一院康复科理疗师 

学习工作经历

2012年7月毕业于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学

2012年7月就职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专业特长

擅长各种声、光、电、磁、热等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面瘫及各种神经损伤)、各种急慢性颈肩腰腿痛等的物理因子治疗、骨折术后和临床静脉炎静脉血栓、腹胀呃逆的物理因子治疗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各种临床疾病所产生的功能障碍最佳物理因子的选择、配伍及治疗剂量,运用物理因子组合技术联合治疗压疮、改善二便功能障和骨科各种骨折术后的理疗康复等。

什么是超短波

    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超短波作用人体时的特征
二  

(一)不产生电解 

    高频电流在治疗中是以全波形式出现的正弦交流电,周期交换电流方向,所以没有电解作用。

(二)作用神经肌肉时不产生兴奋作用 

    人体组织电阻率低,电刺激持续时间必须大于0.01毫秒才能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高频电流脉冲持续时间小于0.01毫秒,所以不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收缩反应。  

(三)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场作用于人体,因此在治疗时可以不接触皮肤。

超短波的生物物理学效应

 (一)热效应

    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皮下脂肪散热差,所产生热量不易散发,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肤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

 (二)非热效应

    超短波用低强度作用,未出现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在超短波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治疗剂量分级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参考氖灯管亮度和仪表读数,而区分为如下的几种剂量

1级(无热量):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级(微热量):仅稍有微温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级(温热量):有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级(热量):有明显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急性炎症或急性病,用1级量(每次8-10分钟)或2级量(每次1012分钟)

    慢性炎症或慢性病用3级量或4级量(每次1520分钟)

治疗操作方法

常用电极放置

    1)对置法:两电极分别置于治疗部位两侧,电力线贯穿组织,作用较深。注意电极应与体表皮肤保持平行,否则电力线分布不均匀。

    2)并置法:两电极置于人体的同一平面上,注意两电极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会引起两电极的电力线短路

超短波的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

    对各种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均有很好的效果。

2.止痛作用

    对各种神经痛、肌肉痉挛性疼痛、肿胀引起的张力性疼痛、缺血性疼痛、炎症疼痛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解痉作用

    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减轻痉挛

4.提高免疫力

    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加速组织生长修复

    超短波的温热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生长。

超短波的适应症
 

一)超短波广泛应用于一切炎症过程

    对急性亚急性炎症效果更好特别对化脓性炎症疗效显著超短波对急性软组织感染治疗,不但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同时可减少手术的机会;

(二)疼痛性疾病;

(三)血管运动神经和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

(四)各种创伤伤口及溃疡

(五)其他。

超短波的禁忌症

(一)活动性肺结核(胸部治疗)

)出血及出血倾向

)局部严重水肿

)严重的心脏病(心区照射)心脏起搏器支架

)恶性肿瘤(小功率治疗)

)孕妇子宫区禁止辐射

)眼及睾丸附近照射时应将其屏蔽

操作注意事项

(一)治疗室应铺有绝缘地板,床椅采用木质

)患者治疗期间不可触及其他导体、电缆

)治疗时电缆不能交叉或打圈,以免引起短路

)治疗时有汗液、尿液时应擦干,除去金属物,以免引起皮肤烫伤

)小儿骨骺、眼、睾丸、心脏、神经节、神经丛对超短波敏感,不宜采用大剂量

)妇女月经期应避免进行下腹部治疗

)头部及小儿和老年人的心区不宜进行大功率超短波治疗。


图文来源:陈琳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