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生是个复杂的过程,外因有外界刺激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内因即基因的变异。综合起来,生物体细胞增殖异常活化,组织增长形成肿瘤,扩散到其他器官则形成恶性肿瘤。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 如果把抗癌看作一场战争,那么传统的化疗、放疗好比“狂轰乱炸”,杀灭癌细胞也损伤好细胞;而靶向药物治疗则不同,先定位靶点再“精准轰炸”,让“无辜”细胞得以幸免,也因此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宠”。 那么,什么是靶向治疗? 众所周知,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手段,但其副作用较大。近十年来,医学界发现癌症与某些基因突变相关,包含EGFR和其他三个受体在内的ErbB家族的失控与几种常见癌症的发生和恶化有关,肺癌正是典型代表。随后,EGFR TKI靶向药物陆续上市,为中晚期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这类药物,也就是第一代的肺癌靶向药物,其代表就是易瑞沙和特罗凯。 靶向治疗就是对“基因”下药,是针对特定基因开发的,能够识别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变异,通过药物特异性的阻断肿瘤细胞中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因此,靶向治疗是一种只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或少伤害正常细胞的治疗方式。 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的关键点是在癌症细胞中识别出影响癌细胞存活及生长的靶分子。筛选出这种有意义的靶分子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正常细胞和癌细胞,找出癌细胞特有的蛋白分子。那些仅在癌细胞中表达或者在癌细胞中表达更多的蛋白分子就可能成为有意义的靶分子,如果这些分子具有影响细胞生长或存活的功能,那么这些分子就更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比如,科学家发现在乳腺癌和胃癌细胞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HER-2)高表达,于是设计了针对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来治疗这类癌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种方法是识别出驱动癌细胞浸润的潜在蛋白靶点。 肿瘤细胞是有多样性的,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具有一样的特征性位点,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只要在使用前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基因,判断其肿瘤细胞上是否有符合条件的位点,就可以预知该药物是否会奏效,这从临床上节省了金钱和时间,这样的检测被称为基因突变检测。所以尽管靶向药物对治疗肿瘤有着突出的优点,但必须强调的是,不是所有肿瘤患者都可以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药物只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患者。 目前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案例是用格列卫(GLIVEC)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该病的致病机理是白血球母细胞的第九及第二十二对染色体发生换位,产生Bcr-Abl融合蛋白,此特别的融合蛋白,不但癌细胞才有,而且正是让白血球母细胞癌化的原因,因此当科学家发展出专门针对Bcr-Abl的抑制剂格列卫,便完全改变了这些病患的预后,甚至得到了根治。 在肺癌中情况有些不同,但基调差不多,非小细胞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具有独特突变,这些突变的EGFR正是此类肺癌的致癌原因,因此,选择性的EGFR抑制剂便可以非常有效的治疗此类具有EGFR突变的肺癌。 近年来,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陆续发现大量驱动致癌基因,例如ALK、HER2、BRAF、MET、ROS1等等,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已经成为肺癌靶向的第二个比较成功案例,而未来也会有更多有效的靶向药物出现。 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区别是什么? l靶向药物针对肿瘤基因开发,服用后患者的副作用较小,一般不会出现脱发、骨髓抑制等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化疗药物通过毒害细胞发挥作用,由于不能准确的识别肿瘤细胞,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所以会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 l靶向治疗以标准化的生物标记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以此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例如:确定致病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服用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有针对性疗效,普遍适用的靶向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针对EGFR,克唑替尼针对EML4-ALK等。 靶向药的利与弊 l靶向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口服,患者依从性好,能够达到较为理想治疗效果。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l靶向治疗的缺点是会发生耐药,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选用合适的药物。 关于靶向药物的毒副作用 虽然靶向治疗从原理上说,尽可能少的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但由于靶向治疗药物,有些时候针对的靶点比较多,而其他多余的靶点有时候会对身体正常细胞带来伤害(一般为可逆),故靶向药治疗对身体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比方说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时候,还是有皮疹的发生,一些腹泻还有疲劳等等,这些副反应和化疗相比,可能轻微一点,但是也需要重视。对不同的毒副作用应该如何处理,请咨询吉利德康医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靶向药物虽然疗效不错,适用患者响应率很高,但耐药性几乎不可避免。想必大家都知道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细菌耐药,分子靶向药物也会产生耐药。 关于耐药性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根据不同癌症类型,不同靶向药物,不同耐药的原因,可能性非常多。一般来说,接受靶向治疗后应定期(一般为三个月)回诊追踪检查,当肿瘤变大、转移等即表示出现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情况: l单一位置的肿瘤变大:此时不一定要立即停止该靶向治疗,可以增加局部治疗,比如介入、放疗等等; l多个器官慢慢恶化:立即改变治疗策略,使用化疗或者其他靶向治疗; l单一或多个部位快速恶化:立即改变治疗策略,使用化疗或者其他靶向治疗。 对于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的耐药情况该如何处理,详情请咨询吉利德康。 关于癌症靶向药盲试,你需要知道的 癌症是一个由多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这些基因异常中有一种基因起主导作用。每一个基因异常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靶向治疗。这个起主导作用的异常基因就是我们的靶点。当我们找到靶点的时候,才能使用与之相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所以在使用相应靶向药物之前需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基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检测。 靶向药盲试,一般简称盲试。是指癌症患者在不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后没有合适靶点时(即野生型,没有敏感突变)直接服用靶向药的情况。 盲试的优劣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无靶点而服用靶向药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明显上升。现在的靶向药物,在我国都有慈善赠药计划(就是不愿明确降价,申请赠药也有许多人为的门槛)。赠药计划,一般在使用4~5个月后,对疾病控制有效的患者实行慈善赠药。盲试需要一定的时间(最低1-2个月),和2万左右花费(不同靶向药价格差异较大,通常在每月1万到6万元),也就是说,不进行基因检测盲试,可能需要1到2个月,花费至少2万元才会知道药物可能无效,而且还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而做一个基因检测需要多少成本和时间呢?7天左右,费用4000-10000元。然而也不排除即使基因检测没有靶点,盲试仍然有效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盲试: 吉利德康建议在用药前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不建议直接盲试。基因检测有靶点,则直接服用对应的靶向药,效果好,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在患者不能进行手术、化疗、放疗,或这些治疗手段全部都无效后,再进行盲试。部分患者由于身体虚弱,且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不考虑副作用较大的治疗手段,直接进行盲试,但这点并不推荐,需要患者和家属结合自身条件决定。谨记是药三分毒,盲试也要咨询医生,以免对身体造成严重性伤害。 关注更多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医学资料请关注我们头条号:吉利德康 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gladcan100 或者 吉利德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