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10个人,基因突变是好是坏?大概会有9个人回答:当然是坏事,因为突变会产生癌!但还有一个人,也许是医生,也许是老病号,他们会有截然相反的答案:基因突变并非全是坏事,假设基因是一把锁,找到了锁,也就是找到了门,可以登堂入室,把癌症这厮拖出去五马分尸! 上帝关了一道门,但也打开了一扇窗!曾碰到有患者基因检测不出问题,还为此懊恼。毕竟这是一个突破口,找不到钥匙,还得想其他办法。所以基因检测对癌症治疗的意义非同一般,几乎每位肿瘤患者都离不开基因检测。所以在美中嘉和患者群或公众号文章下面留言咨询基因检测的患者很多,有不少问题“似曾相识”,比如“每位肿瘤患者都要做基因检测?”、“基因检测项目,是否多多益善?”、“靶向药是否都要基因检测?”、“组织还是血液,到底选择哪一个?”等问题,所以有必要总结一篇基因检测干货文,以飨读者。 为什么肿瘤患者几乎离不开基因检测? 人的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最重要的不同是癌细胞中不少基因是变异的:有的基因缺失了,有的基因重复了,有的基因长歪了……利用各种方法,把这些变异的基因找出来,仔细分析,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选择、辅助监测疾病复发和耐药、预估生存期等。 具体来看,基因检测有以下几种作用,对你非常有帮助。 指导靶向用药,找准靶心 靶向药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抑制癌细胞生长直至杀死癌细胞。靶向药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对于此类型药物,如果患者有相应的治疗靶点,则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基因检测目的:如果有特定突变,就找到了“靶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靶向药并评估疗效或耐药情况。如具有EGFR突变的肺癌,用易瑞沙、特罗凯;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用维莫非尼;KIT基因突变的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用格列卫等等。 你是否适合用免疫神药PD-1/PD-L1? 目前传统肿瘤治疗方式(手术、化疗、放疗、靶向)都属于被动治疗,直接作用于肿瘤本身的疗法。而免疫疗法是主动免疫,通过恢复和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来战胜癌症。免疫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抑制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功能,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变异的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了近年来大火的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 免疫药物的很多响应患者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被治愈,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以PD-1为例,自美国FDA于2017年史无前例地批准了PD-1抑制剂K药用于所有MSI-H的晚期实体瘤,不论其组织类型(也就是不管是肺癌,还是肠癌,还是胆管癌,还是胃癌……),也不分成人还是儿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根据一个分子标签来批准一个抗癌药在如此广泛的癌症中应用。从那一天起,MSI检测红遍了长城内外、五湖四海。
是否复发或耐药? 最近很多患者咨询自己肿瘤标志物升高,担心是否复发,是否耐药。其实,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是否耐药,肿瘤标志物一般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且需要监测动态过程。更准确、更直接、更靠谱的方式要数PET类影像检查和血液基因检测。但也不能动不动就用PET,毕竟价格高昂,也有一定的辐射。近年来,更倾向于用血液基因检测来看肿瘤是否复发,是否耐药。 2014年2月,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报道,超过75%的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来自于肿瘤的突变基因;2014年3月,美国《临床肿瘤研究》杂志报道,通过定期检查外周血中EGFR突变的含量变化,可以比影像学提前4个月发现服用靶向药的晚期肺癌患者的耐药情况;2015年8月,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报道定期检查外周血中的基因突变,可以提前8个月发现早期乳腺癌术后的复发;2016年4月和7月,《胃肠病学》杂志、《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又分别报道了,利用外周血中基因检测的动态监测,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肠癌患者中,可以预测和提前发现疾病复发…… 化疗是否有效,需要继续吗? 很多患者在问,化疗的毒副作用太大,是否可以中断?化疗是否起作用了?这些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回答你。 化疗药物基因检测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医疗,但在其他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疗药物基因检测可为患者从药物受益或毒副作用两个方面提供选择参考。 甚至,还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是否需要化疗。2016年,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于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此临床试验招募了6693位手术切除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有1550位患者:传统的经验提示高复发风险,需要进行化疗防止复发;而MP基因检测提示低复发风险,可以不进行化疗。研究人员把这1550位患者随机进行了辅助化疗和非辅助化疗。临床结果:经过5年的随访,这1550位患者中:没有进行辅助化疗的患者,94.7%没有发生远端转移;进行辅助化疗的患者,95.9%的患者没有发生转移。 测亲属是否有遗传性肿瘤? 基因检测可以测出肿瘤的遗传性,看其是否遗传给下一代。还可以检测出一些基因突变位点,可以为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复发、生存期做出判断。 一旦亲属做基因检测后,发现遗传肿瘤的概率大,可进行干预,或预先购买重疾险,以防因大病治疗而倾家荡产。 基因检测项目,是否多多益善? 广义上讲,所有肿瘤患者均可以接受基因检测;狭义上讲,根据指南推荐,不同的病种、不同的分期、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患者,适合做不同的基因检测。基因检测项目,并非多多益善。 选药前,先检测患者的基因,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已报道的药物靶点基因。如果存在靶点基因,那么患者对药物敏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的提高。比如,一个晚期肺腺癌患者,尚未接受任何治疗,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只是为了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已经在内陆上市的靶向药可用,那么只要测一下最常见的那几个基因就可以了。 有的肝癌患者,检测肝癌相对应的基因,后发现对指南唯一推荐的肝癌治疗药(索拉菲尼)不敏感,而对其他药物敏感。患者及时选择了别的抗癌药物,省去了尝试索拉菲尼的几万治疗费用。 要根据实际需要评估的药物,选择相对应的基因检测项目,尤其是靶向药物,每个药物的疗效/耐药靶点基因是比较固定的。 目前,市面上有些机构将成百上千个基因打包检测,形成“基因套餐”,从某种程度上看,存在一定的过度医疗现象。当然,如果是药物治疗失败,想尝试临床试验,此种情况,可选择跨癌种的、尽可能多的基因检测。 选择哪种检测组合,可先进行会诊(会诊咨询热线:010-5957-5778),由医生判断是进行特定癌种的基因检测,还是跨癌种甚至全基因检测。 靶向药是否都要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安罗替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变异,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送大家一份靶向药物基因检测表,请收藏。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组织还是血液,到底选择哪一个? 目前基因检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癌症组织做成病理切片,再进行基因检测,另一种则是抽血进行基因检测。那么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 通过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准确度更高,相比通过手术或穿刺取样的组织活检,血液检测容易操作、出结果更快,而且没有创伤。那么,是不是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更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进行基因检测,准确度更高,是业内公认的金标准。
过一段时间是否要重新做基因检测? 事实上,肿瘤组织内的基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突变,过程是完全随机的。各种治疗手段可能会影响突变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原来是平均每10万个细胞每天突变1次,现在变成了平均每1万个细胞每天都要突变1次。 药物等治疗,可能会筛选和富集出具有某种基因特征的耐药细胞,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耐药细胞缺乏有效的新药,也就是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可能的确发生了基因改变,但是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 因此,我们一般仅推荐接受了靶向治疗的患者,在药物耐药、疾病进展以后,酌情考虑再次行基因检测。比如口服第一代靶向药(易瑞沙、凯美钠、特罗凯等)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一开始可能是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耐药以后,一半左右的病人,会出现新的耐药突变——EGFR T790M突变,而已经有第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商品名:泰瑞沙,小名:AZD9291)可以对付这个突变,对于这种情况,耐药以后重新进行基因检测,是强烈建议的,也是国内外指南强烈推荐的。 写在最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基因突变可以是“绊脚石”,也可以是治病的“救命稻草”。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它在癌症的精准治疗上一直刷新着纪录。不同的病种,对应不同的基因检测项目,如果你有基因或治疗方面的困惑,欢迎公众号下方留言提问。 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科普 每日一图,轻松防癌 2020年4月15-21日是一年一度的“肿瘤防治宣传周”。即日起,美中嘉和将为大家分享十大常见癌症的早期筛查与预防。每日一图,轻松了解。 点击下方图片 获详细防癌建议 参考资料:《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19版)》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