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影节的火爆,证明中国也有不少讲究的电影观众

 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2017-04-01

北影节让人见识影迷的战斗力

临近四月,柳絮还未纷飞,京城的电影青年们就提前躁动起来,眼巴巴地盯着北影节官网、豆瓣主页,策展人@奇爱博士的微博等。日程表和钞票早已备好,绝不会错过任何一部心仪影片;微信群早早建起来,方便捡漏和转票。万事俱备,就等放票,不少热门影片,留给影迷的抢票时间不过几分钟。

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北影节的主场地,也是京城影迷的精神家园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北影节的主场地,也是京城影迷的精神家园

每年的北影节,都是一场流动的电影盛宴。这个发端于2011年的电影节,无论是在传统欧洲三大电影节,还是在同处亚洲的釜山电影节、东京电影节面前,都仍显年轻,但京城影迷的热情,可以燎原,且一年比一年更盛。2015年北影节,开票两小时后销售额超过200万元;2016年北影节,开票半小时票房突破600万。从电影票房角度来说,北影节已经远超台湾金马、香港电影节。虽然有不少影迷对北影节的选片、排片、观影组织多有不满,但并不影响北影节成为京城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事、影迷的狂欢节。

饥渴的原因很简单——报复性补偿

据报道,今年北影节组委会在1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两千多部影片中,最终筛选出近500部作品。包括修复的影史经典,著名影人、大师展映,刚从柏林电影节脱颖而出的多部大奖作品,缤纷喜剧特展,上海文化影业公司七十年等系列。

在中国,要想在大银幕上品尝好莱坞评价体系之外的作品,似乎只有电影节;看经典、大师电影、冷门佳片,似乎也只能在电影节过足瘾。所以,平时被国产烂片折磨的影迷,只能在电影节上“报复性补偿”。

其实普通人能在大银幕上欣赏影视经典和各国佳片的好日子,并没有太多年。80年代之前,人们靠译制片理解电影艺术和西方世界,但译制片从引进、翻译、配音完成要经过一系列严格漫长的流程,能看到成片的时候,经常都晚于原作问世多年;90年代,录像厅承担了电影启蒙功能,后来好莱坞进军中国,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十部大片”的时代;21世纪初期,人们靠电影杂志、碟市建构影史观,再晚一点,网络字幕组带中国观众跨越语言障碍和时间的鸿沟,功劳堪比古代的玄奘、鸠摩罗什,近代的严复、林纾。

因此,如今的核心影迷群体,多是在充满荷尔蒙气息的录像厅里、狭窄的电脑屏幕前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启蒙。电影节上展映的电影,很多是他们已欣赏过的,只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堂电影院”,阅尽千碟,不如进一次影院。而能与同道、同好一起完成一场精神交流,是电影节观影之外的另一重独特体验。2015年的北影节放映了《美国往事》,这几乎是一场中国影迷的“朝圣之旅”,票早早被抢光。放映时,当多米尼克说出那句令人心碎的“面条,我滑倒了”时,黑暗的场子响起一片抽泣声。

2015年的北影节,姚晨也是《美国往事》的观众2015年的北影节,姚晨也是《美国往事》的观众

一个好的电影市场,应该让人有得选

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大陆电影节还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等。上影节突出新作和明星,西宁first更关注电影工业体制边缘的青年导演和处女作。还有一些更加小众但风格更加明显的电影节,比如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

电影节的发展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可以对照着看。2008年之后,中国银幕数实现了爆发式地增长;2012年底,中国银幕数突破13000块;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国内陆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

电影产业这块蛋糕越来越大,但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近几年北影节、上影节的火爆,一方面说明部分观众对高品质电影内容,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都有自己的需求,而商业院线单一的电影审美取向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要,电影产业的分众、分层、成熟化势在必行。

一个事实是,2016年,口碑好、能引发人讨论欲望的电影,票房大多都不好看。这一方面是由影片类型决定的,电影是大众的艺术,文艺片挣票房就是会更难一些。但是,让文艺片跟有固定套路和公式、明星加持、投入巨额宣发费用的影片同台竞争也并不科学,高成本影片上映时无不采用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尽可能追求最大面积的霸占银幕数,挤压了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也剥夺了小众群体观赏心仪电影的权利。

重视小众的需求,未尝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条出路

除了电影节,普通人如何有机会在电影院补课经典、多些爆米花电影审美之外的选择?细分院线是一个法子。但目前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城市屈指可数。仅以北京为例,非电影节期间,要想看经典电影或者艺术电影,北京恐怕只有卢米埃芳草地影城,百老汇电影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少数院线可供选择。

许多人都在呼吁建文艺院线,这又是个老话题。高晓松也说过:“我觉得让闯入者跟何以笙箫默(虽然我是音乐总监)这样投入巨额宣发的商业片争排片率不科学。应该学习西方建许多文化地产,内含艺术影院、先锋剧院、高冷书店与当代画廊等文艺青年聚集地,商业片与狗不得入内。争取用10%银幕数组成全国艺术院线,卖高价。”

文艺院线难以实行的原因一是资本逐利,文艺院线很难挣得亮眼的利润,二是以中国的文艺片产出数量,也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文艺院线,而引进国外的文艺片,又困难重重。

但如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已证明,在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上,我们的小众观众足够了,在绝对数量上它可能已经构成一个大众电影市场了。”有需求,就要有人去满足需求。而且这部分有着成熟观影趣味的人,通常也舍得为自己的爱好投入,这样看来,精细化的电影分层、分众运作虽然难,但也不是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