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清明时节!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7-04-01

记忆中的清明时节


记忆中的清明总是细雨纷飞,山色迷蒙,仿佛有了这凄迷的雨水,方显这淡淡的悲凉和丝丝的忆念。走在泥泞的山路,踏着水花溅飞的草地,带着肃穆又孤寂的心,去拜祭我们的祖先。啊!又是一年踏青时。

 


其实,清明的很多传统习俗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早年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介子推便是当时追随他的人之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自己的肉填饱了晋文公的肚子,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登了基,很多追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重用,唯独介子推隐身于绵山之中一直不愿出仕,晋文公于是想出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令人四面烧山,想以此把子推逼出来。据《东周列国志》记载:“于是放火烧山,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与老母相拥,死于枯柳之下......”焚林之日,恰逢清明节气,百姓怜惜子推之死,因为他死于山火,所以家家不忍生火,自愿吃冷食一个月,后渐减少为三天。因而又把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枝,欲招子推之魂。同时焚烧纸钱,设野祭。所有这些,可能也就是后来清明要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的起源吧?



一路细雨,一路微风,分不清是春还是夏,隐约的山峦,青翠的秧苗,晶莹的雨珠粘着树叶不愿滴落,娇艳欲滴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只有满地落叶杂草散发出腐烂的异味,将心惊扰的有些慌乱。如泣如诉的细雨轻拂在人的脸面上,有一种清凉,一种柔润往心里去,望着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三三两两,或跚跚独行的孤影,远山迷茫,近水潺潺,小路弯弯,香火萦绕,车在跑,人在行,山那头,树林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震动着这沉寂的山野,香火和硝烟穿透雨水弥漫在天地之间,错落的坟前墓地一家或一族人,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站着,跪着,膜拜着,描红的碑文清晰的铭刻着曾经的先人,一年又一年,生与死的对话,古与今的追忆,诉说着多少传奇?多少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前尘往事如烟云。逝者已矣,来者可追。聆听长辈的讲述,缅怀祖先的功绩,古训在心中,道德伴我行,喜也好,悲愁也罢!清清明明的记住那些过往,真真实实的过着日子熬成的魂汤,感谢这时而清风之朗,时而细雨绵绵,心地安好,明朗!坎坷人生路,且行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