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趣味教学与理解

 涂鸦吧 2017-04-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融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语文知识。下面我例举部分自己在教学中进行趣味教学的例子,以供同仁商榷。

一、对王之涣《凉州词》的趣味理解

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时候,我与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纪晓岚自小就有神童之称,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琴棋书画,件件皆能。传说乾隆皇帝听说后召他进宫,要他在扇面上画画题诗。纪晓岚是第一次面圣,难免慌张。画了一幅黄河奔流图之后,龙飞凤舞的题写了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帝一看,龙颜大怒,大吼一声:“把这个欺君犯上的狂徒拉出去砍了!”

众臣子惊愕之中不知就里,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乾隆把玉扇一把丢给纪晓岚:“你自己看看吧,也让你死个明白!”早已吓得汗流满面的纪晓岚捡起扇子一看,原来慌乱中把诗中的那个“间”字写丢了。也怪不得乾隆的雷霆之怒啊。

正当众人为纪晓岚捏着一把汗的时候,纪晓岚情急智生,只见他不慌不忙的捧着玉扇,三叩首后,伶牙俐齿地回答说:“启禀皇上,我这里题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无名氏的词,待我吟来与陛下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一听,明知是纪晓岚在狡辩,却爱他的机智敏捷,反怒为喜,不仅不怪罪于纪晓岚,还赐官于他,这真是因祸得福啊!

这样一来,学生对这首诗就永远难以忘怀了。

二、郑板桥为先生改诗

郑板桥幼时就有神童之称,博览群书且才思敏捷,先生更以能教上这样的学生为荣。九岁那年的仲春,先生带着几个得意弟子外出踏春观景。一路鸟语花香,满眼桃红柳绿,不知不觉走到了村头小桥之上。远处青山如黛,溪水潺潺而下;近处农家炊烟袅袅,时传鸡犬之声,耕夫田牛,悠闲自在,好一派田园风光。

游兴正浓时,一学子低头于桥下一声惊呼:“哎呀不好,桥下有一具尸体呢!”众人一看,碧水荇草间确实漂浮着一具少女尸体。一见此情,先生怜悯之心顿起,泪眼婆娑地诗情涌动: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此时此情此景此诗,令众人沉浸于哀怜之中。郑板桥听先生吟完诗后,连忙把先生拉到旁边低声说:“先生,您是菩萨心肠,但这首诗怕是写的不对劲,或许会给您带来大麻烦呢!”

先生一听郑板桥这一席话,不禁大吃一惊:“此话怎讲?”

“先生呀,您怎知此女子刚好十六岁?既知是风吹落桥为何又见死不救?您如此说来别人还以为是你见色害人呢!再者,三魂七魄又如何得见?所以,学生觉得此诗大为不妥。”

先生听郑板桥这么一说,觉得大为有理,于是对郑板桥说:“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郑板桥说:“我试试来帮您改一改吧。”于是随口吟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样一改,让先生免去了一场大祸。

学生从这个故事里,理解了写诗文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和修改的重要性。

三、古诗的胖和瘦

人们只是听说人和动物有胖和瘦的,却不知诗词也有胖和瘦的说法,而有人确实觉得一下两首诗或者瘦了,或者胖了。

第一首是《千家诗》中北宋汪洙写的《四喜》: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有人觉得这首诗太瘦了,也提出了疑问:久旱到底旱了多久?他乡到底有多远?谁的花烛夜最美?古时不是所有人能读书的,金榜题名到底对谁最有意义?于是为它增加营养,在每句的前面加了两个字:

十年久旱逢甘露,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第二首是杜牧的《清明》,有对杜老不恭敬的人说他的这首诗完全是脱裤子打屁:既然说是清明,已经点明了时令,还要加上“时节”干吗?行人不在路上难道是在床上?还要“路上”岂不是多此一举?“酒家何处有”本来就是疑问语气了,还要“借问也就多余了;至于“牧童”,在此也可有可无的,遇到别人就不问了吗?在讲究语言精炼的古诗词里,有人觉得不妨把这首七言诗改成五言诗: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样一来,诗句确实“瘦”精练了,至于杜老夫子于泉下作何感想,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诗还可以改成词和剧本来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这首诗铭记于心。

四、对张继的《枫桥夜泊》的另类理解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旅次苏州,夜宿寒山寺下,时值寒秋,愁途苦旅,孤独一人,面对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写下的这首羁旅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人们对这首诗一般的理解,是作者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被誉为“愁”诗的代表作。

而我对这首诗有种另一层面的理解,觉得诗里所表达的更有一种反应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题,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如面子人情等,不好直言,只能用曲笔表达出来。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做学问严谨认真,做人却马马虎虎,为官清廉正直,死后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廉洁朴素之状。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他交好的友人并不多,只与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这样,他就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特立独行而不入俗流的印象。

乱世之后,张继来到苏州,事前可能相约了某位友人,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处境:时值日暮,舟次枫桥,诗人独立船头,心里急盼着友人的远接,翘首岸边码头,却不见友人身影,此时此刻,诗人心底的惆怅失落之意可想而知。古人重信诺,担心是友人因事耽搁,于是只好在船上苦苦等待。

作者是个孤僻之人,久等友人未果,心中更是落寞。深夜秋寒,薄衿轻衫,愁途苦旅,期友不遇,就敏感地思想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月落乌啼,半夜钟鸣,却不见友人之影,便以为是友人爽约或避而不见,不禁悲从中来,愁肠百结中一夜无眠,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的千古绝唱天下第一“愁诗”。

五、走入意境,理解李白的《望天门山》

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离开长安,过西蜀、穿巴东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创作了《望天门山》这首七绝。通常的理解是:诗中描写了李白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而仅仅是这样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至少应该搞清楚当时李白的心情和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才能比较透彻地理解这首诗的真实含义。

此时的李白年仅24岁,皇上宠爱却失和于高力士、李林甫等天子近臣,于是踌躇满志离京遍游名山大川。“天门中断楚江开”,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丽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乘舟东下本来是面对太阳的,近天门山时,长江转向北流,江水回流,这才有了“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说法。在与学生学习时,只有画出这个大“Z”形的江水走向,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船转向北行后,太阳光自然从背后照射了,所以说“孤帆一片日边来。”而这一句,是寓意双关的,单从字面上的理解,是说船掉头之后,阳光的照射方向也改变了。而实际蕴含的意思是:性情孤傲的我,是从皇帝的身边出来的!“日”,暗指皇帝,自己是天子门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学作品,必须要设身处地,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中去理解,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说“山”道“岭”,才能读懂苏轼的《题西林壁》

苏轼虽才华横溢,却恃才傲物,最后连自己的老师宰相王安石也得罪了,所以仕途并不而已。《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景色的描绘之中。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其实这是苏轼的一首指责他的老师王安石的诗作,这与他被贬黄州前得罪王安石有关(在此不做赘述)。

王安石致力于改革,苏轼游离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最后把所以人都得罪了。他认为老师的改革有太多的弊端却执迷不悟,游了庐山之后,又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在学习这首诗时,第一句要引导学生化静为动、移步换景。这就必须要弄懂“岭”和“峰”的区别:岭是顶部不十分突出的山或者山脉,有的甚至有路可以通行。峰是指山的突出的尖顶。岭显得山高而平,峰显得山陡而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形成了不同的形状,如此化静为动,才让人有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王安石的改革有利有弊,而他本人却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却忽视了改革的弊端,所以,苏轼就借这首诗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来劝谏他。

七、古今第一艳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作多写江湖田园风光,七言绝句尤其新颖、优美,富有生活情趣。流传最广的当属《游园不值》。

对于这首诗的一般理解是这样的: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花园的门前,想去园里游玩一番。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心眼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时候,抬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阴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而我对忽发奇想地对这首诗有一种奇特的理解,但先在此对这位前贤表示歉意。文人自古多风流,我猜想,叶老写这首诗恐怕不完全是踏春游园,而是另有所图,或许是去找情人幽会。我们不妨对这首诗做如下的诠释:诗人蹑手蹑脚来到园主人的柴门前,很担心脚印留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着柴门,却久久不见园主人来开门。园主人应该是个很有姿色的寡妇,也许与叶公有过私情,也有过另外的绯闻。柴门久敲不开,叶公于是心生怨气和嫉恨,看着伸出墙外的红杏,于是轻声或在心底指桑骂槐:这个小妮子,你装什么假正经,与别人做的“好事”,以为别人不知道呀!所以,后来才有了女子不贞洁被称为“红杏出墙”的说法。

叶公当时如果真的是在那种情形下写出了这首艳诗,应该是很具私密性的、

他本人应该是不愿意流传出去,但诗写得实在太美,比起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含蓄风趣和意境更是胜出几筹。也许是有人偶然看见了这首诗,实在是写得太好,就流传开来了。

当然,在与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这种说法是不能抖露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怀疑的态度去读书,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才会有自己的体会。我对这些古诗词的另类理解,也只是妄自猜度而已,也许亵渎了先贤。其实,对每一篇文学作品,读者感同身受了的,才能与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而一般的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某种启迪,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

对于古典诗的理解,很多时候,读者的发挥不一定符合诗人的意愿。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也许比作者还要丰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另辟蹊径,学生就会在身心愉悦中掌握知识。(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中心小学 蒋双捌)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