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捺钵”的历史起源与遗址发现

 渐近故乡时 2017-04-02

  

本文作者 | 王中军

选自《嵌着<千字文>的井方》


——


  契丹族是一个驰骋草原的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其建立的辽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议政方式:“捺钵”制度。捺钵,系契丹语,亦作“纳钵”,意为行宫,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代虽有首都“上京临潢府”,但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皇帝不常住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迁徙。辽朝处理国家政事基本都在马背车帐之上和四时“捺钵”之中。因此,“捺钵”制度在辽代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政事紧密相连。


  “捺钵”因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又称之为“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既是皇帝钩鱼行猎、习武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其中“春捺钵”“秋捺钵”主要处理辽朝和其他所属民族的关系;“夏捺钵”“冬捺钵”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而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每三个月皇帝都要带领主要官员从一处“捺钵”迁往另一“捺钵”处。至于四时“捺钵”的地带,辽代中期以后就大体固定了下来。同时,契丹族的“捺钵”制度也对于我国北方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代政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史家研究,夏捺钵的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秋捺钵也称为“秋山”,意为秋猎于山。秋捺钵地多为庆州(内蒙古林县)一带群山之间的伏虎林,有黑山、赤山、馒头山等。而“冬捺钵”地通常设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平广淀,位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之处的平原。


  “春捺钵”从正月开始,约四月结束。捺钵的地点在松嫩交汇湿地,主要进行钩鱼、捕鹅活动,同时安抚女真各部的首领。


  “春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即:钩鱼、捕天鹅,举行头鱼宴与头鹅宴,并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的朝贺。


  钩鱼是每年“春捺钵”中一项重要活动。通常“头鱼”由皇帝亲自来钩,钩得“头鱼”后,皇帝就在大帐内摆宴,并命令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助兴。


  “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观望。侍从们都要穿墨绿色的衣服,每人准备连锤和刺鹅锥,站在水泊周围。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而起,左右围骑举旗猛挥。等天鹅落地后,侍从立刻上前,拿起刺鹅锥将天鹅杀死,取天鹅脑给海东青吃。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


  关于“春捺钵”的地点,《辽史·营卫志》记载:“春捺钵”之地在鸭子河泺。但具体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一个谜。史学者们曾对“春捺钵”文化以及“春捺钵”的地点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如20世纪4O年代,辽史研究专家傅乐焕先生的《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20世纪60年代,姚从吾的《辽代契丹族的捺钵文化与军事组织、世选习惯、两元政治以及游牧社会生活、礼俗生活》等,均对契丹“捺钵”文化以及“春捺钵”的地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是依据历史文献整理而成,有一定的局限性。考古学界也曾对“捺钵”文化有一定探索,如辽宁文物考古所的《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北方文物》1995.02),涉及契丹“捺钵”文化。


  根据既往研究,“春捺钵”遗址的位置主要在鸭子河泺、辽长春州一带以大安市月亮泡、混同江(指今松花江的一段)附近。史学界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可谓众说纷纭。由于很少有学者去实地考察辽金“春捺钵”地点,使得这一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什么寻找多年的辽金“春捺钵”没有寻找到,如今却在乾安境内发现了呢?因为乾安县是1928年建县,历史上,乾安县这个地方归属前郭县管辖。故而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前郭地带考察,寻找“春捺钵”,而忽视了后从前郭县分出来的乾安县。


  2009年11月,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经乾安县文物部门走访调查,发现赞字乡后鸣村西花敖泡南侧有大面积的土台基,大部分台基和断面清楚地看到有大量的火烧土、陶瓷残片、布纹瓦、铜钱、兽骨等,并及时将调查情况向吉林省文物局进行了汇报。经国家专家组和省专家多次现场勘探调查,初步确认是辽金“春捺钵”遗址群。


  乾安县文物部门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探查。先后在查干湖西南岸一带发现了三处规模浩大的遗址群。在乾安县境内发现的这四处“春捺钵”遗址群,土台基总数共有二千余个,形状呈圆形、长方形分布,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这样庞大的工程,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难为之。


  据遗迹可以认定:一、台基全为熟土堆积而成,证明不是天然形成,上面的夯土比较扎实。二、这种野炊类型的遗迹,与文献记载辽金“捺钵”的情景吻合;三、营帐建于土台基之上,也见诸文献;四、采集文物多具有辽金文物的特征,使之更具“捺钵”可能。辽、金两朝“春捺钵”均应在上述遗址群中进行。吉林省文物局组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群进行了数次调查和现场论证,后又经国家和省文物专家多次现场勘探调查,确定为辽金“春捺钵”遗址群。


  当时正值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阶段,按照省文物局指示,立即组织相关专家整理有关资料。2009年12月25日,省文物局破格将“春捺钵”遗址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同时,乾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皇帝自正月上旬,率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军队达4000余人,在马队、驼车载满的毡帐、辎重簇拥下,浩浩荡荡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发,来到乾安县境内(花敖湖畔、查干湖西南岸)依制持守行宫——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


  “春捺钵”遗址群是迄今为止我省乃至东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保存状况最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研和社会价值的辽代遗址群。“春捺钵”遗址群的发现弥补了我国考古界未寻找到辽金“春捺钵”遗址的空白。“春捺钵”遗址群的发现,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对了解辽代南北面官制度、宫廷制度、捺钵规模与风俗等都是珍贵的实物证据。并使得相关的历史地理研究将据此形成确凿的结论。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春捺钵”遗址群被证实为中国面积最大、世界罕见的古游牧民季节性渔猎营地。在游牧遗迹所见甚少的情况下,这一遗址群更显现其弥足珍贵。它的发现丰盈了乾安的地域文脉,不仅充分证明了契丹游牧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碰撞与渗透,更彰显了乾安地区辽金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乾安县悠久的文物历史资源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对研究辽、金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也为学术界与考古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乾安地区辽金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证明古代到吉林省来的第一个帝王是辽代皇帝,而不是此前考古界公认的清朝皇帝康熙,在时间上提前了700年左右。


  台基野卧星罗韵,水草凭势荡古旋。这一处处一座座捺钵真迹,穿越了千年,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述说曾经的峥嵘岁月。这片曾经承载着皇城根的土地,不仅丈量了民族精神的历史,更记录了时代文明的足迹!如今,建立以“春捺钵”遗址群为核心、全面展示我省西部地区具有辽金特色渔猎文化的草原旅游保护展示园区,已被纳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探踪觅迹,溯古追风。文物遗存是分析研究历史文化的依据。


  “春捺钵”即使尘封千年,契丹“皇城”仍然在这儿。


  一个个谜题,正等待着考古工作者走进“春捺钵”、走近“大辽”。


(摘自2015年修订的《乾安文物志》)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