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金重镇偏脸城

 渐近故乡时 2017-04-02


  偏脸城,蒙古语阿拉木图城,汉译为有梨树的城。相传旧为哀里木城,或称昭苏城,金代为韩州,位于梨东公路昭苏太河桥北,白山乡岫岩村境内,距今梨树县城4公里。古城城垣筑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漫岗上,岗坡23°。因城垣依山势修筑,方向不正,地势不平,俗称“偏脸城”。


  古城为夯土版筑而成,城垣雄阔,大势开阖,地势险要,山若蟠龙,城如踞虎。史近千年,历尽沧桑。清人孟松乔《昭苏城》诗云“蟠龙踞虎山头石,蒙宋迷金塞上沙”。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保存尚好。城垣东墙长1078米,其中部城门南侧约80米长的一段已毁,北段保存较好,最高处达6米。南墙长1071米,大部分已颓圮不堪,最高处仅2.5米,中部已为一自然屯落隔断。西墙长1077米,依山取势横迤于高岗之上,保存完好。北墙长1092米,高7米,其东段筑于平地之上,向西依地势逐渐升高。


  古城有四座城门,门外屏有马蹄形瓮城。东、西城门正当东、西两墙正中;南、北城门则开在南、北两墙偏东部。四隅筑有形制相同的角楼,角楼台基平面皆为圆形,高出城墙1~2米,其中西北角楼地势最高,保存最好,墙高8.6米,顶部直径3米,台基上面尚可见到少量砖瓦残片堆积,疑是倒塌的角楼残迹。


  偏脸城旧为哀里木城, 见于《梨树县志》(1934年版),详情已不可考。又称昭苏城,《奉化县志》载,古昭苏城“俗名昭苏太王城(即偏脸城)。金太祖收国二年五月德特贝勒额图珲破辽兵六万于昭苏城,疑即其地”。奉化县(今梨树县)首任知县钱开震有诗《昭苏城》二首亦可证明,其一,“访到昭苏信莫疑,山前赖有古城基。长河滚滚今犹在,水不能言亦自知。”其二,“先年数定复奚疑,姓与城同或有基。钱曰昭苏蒙古语,时人未必尽能知。”


  偏脸城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在开设咸平府为总管府的同时,把韩州治所从柳河县迁徙于此,并增设临津县。金人王寂就辽东路刑狱任时曾路过此地,在他的《辽东行部志》中,记述了韩州迁徙的始末:“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故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迁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迁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涂(途),即徙于旧九百奚营,即今所治也。” 《中国名胜词典》【偏脸城】条:“在吉林省梨树县,为金韩州所在地。金初韩州即辽韩州(辽宁省昌图八面城),天德二年(1150年),迁旧九百奚营即本城,辖临津、柳河二县。”《辞海》收有“韩州,州名,辽宗并三河、榆河二州置。治所在柳河(今辽宁省昌图八面城),金徙治临津”。临津,即现今梨树治域。《梨树县志》载“金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在开咸平府为总管府的同时,把韩州治从柳河县迁到了九百奚营故地,并增设了临津县”。《中国东北通史》载:“咸平府,领有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下辖八县;韩州(今吉林省梨树镇北偏脸城),辖二县。”“金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大体因袭辽代,实行路、府、州、县制。”“诸路所辖州或州级路分为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或总管府。”韩州为刺史州。南宋张棣的《金虏图经》记载:“刺史州七十四处……攸州、韩州、安州……”在九台县发现“韩州刺史”印,一侧刻有“大定二年闰二月”,另一侧刻“少府监制”。史料记载,金代统一规定刺史州城垣周长为4000米,偏脸城城垣雄阔,城垣4318米,正是比较标准的刺史州规模。


  九百奚营故地,当时扼宋、金来往之要道,是金咸平府(今开原县老城)经信州(今公主岭市秦家屯古城)、济州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的必经之路。金朝于天会八年将囚禁在韩州(昌图八面城古城)达两年之久的北宋徽、钦二帝徙居五国城时,就是经此北行的,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韩州地当冲途,形势险要,兵家必争,多历战事,几经陷复。《中国通史》记载“咸平府谋克、契丹人括里与当地富室奴隶二千起义,攻下韩州及柳河县”。《中国东北通史》亦载“大安三年(1211年),担任金北边千户的契丹人耶律留哥,潜至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一带。崇庆元年(1212年)耶律留哥发动这一地区的契丹人民起义反金,并击败前来镇压的地方武装”。《中国通史》载:“以千户耶律留哥为首的契丹人民,正在发动起义,转战隆安、韩州等地。”


  《梨树县志》载:“元代蒙古贵族对新占领区采取‘悉空其人,以为牧场’的政策,韩州城遂逐渐荒芜,沦为蒙古贵族的游牧之地。”虽如此,由于偏脸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明清以来一直作为北京至黑龙江的官路的重要驿站。《中国东北通史》载:“明朝政府在东北设置驿传,开原北陆路从开原出发,经归仁县(昌图县八面城北四十里四面城),贾道站(昌图县城北八十里四合屯古城)、韩州(为韩州最后治所,梨树县偏脸城)、信州(怀德县秦家屯古城)……”现梨树县城就是由偏脸城迁移发展而来的。


  偏脸城城址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辽金时期古遗址,1961年4月13日,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根据《梨树县志》编写)

(李景隆 梨树县人事劳动局原局长,梨树县诗词楹联协会顾问;

  李铁夫 梨树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现任梨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梨树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