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业不会死,万物亦如常——驳《同业不死,万物不兴》

 aghion 2017-04-02

这两天有一篇文章转的很火,标题很扎眼,叫做《同业不死,万物不兴》,隐隐有文革大字报的感觉,读下来有两点不舒服的观感:


1、作者苦大仇深程度超过了我认识的大部分从业人员,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从业人员

2、文章的内容不实,引非同业人误会,令同业人不快


不得不驳斥一下!


去年债券市场很繁荣,经济不怎么的,股市很一般,也没有人写债券和经济之间的谁死谁活的问题;股市在把自己玩坏之前也很繁荣,那时候经济也不好,同业存单还是个冷门产品,也没有人提出股市不死,就怎么怎么的观点。而现在面对同业存单取得的一些成果,当然经济还是继续差,债市虽然没去年好但是商品很好啊利率衍生品也不错,作者居然用了“死”这样的字眼,和不……不……的双重否定的句式,是否用力过猛了?是否针对性太强了?


二、

所有在市场里的人知道今年开年以来债券市场是一般,但这个和监管的约束关系更大,是去年委外玩得太开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致。而且虽然没有去年好,但是依然交投活跃,还远远没有到要死要活的程度。我认识的做债的,都说今年日子过的还行。福州交易员大会上债券交易员们依然春风满面,稳若泰山。


所以是整个市场不行,还是个别人不行,需要区分。


同业存单7.5万亿体量很大是没错,但是银行买银行的占了大多数啊,真正被挤占的是原来做线下同存的部分,原来存钱出去现在纷纷移到线上去做存单了。收益率基本一样还有流动性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也没见原来银行里做线下存款的人写文章咒骂同业存单的。


至于对债市的挤占,可以去查查数据,有多少同业存单的买盘是来自于原来准备买债券的部分的,我看证券、基金和银行资管的购买量,估计占五分之一左右,但是发行行卖了存单后募集的资金还是会有一部分买债券的啊,两相抵消也没有出入太多吧。


四、

又说到把债券的一级发行价格挤高了,导致企业发不出去,这里值得掰扯一下。


首先,经济不好,需求低迷,供给侧改革着呢,那些央企大户为什么还要融资,如果按计划发行成功了募来的钱拿去干什么?是不是还是买银行理财套利?


其次,不是央企大户的,凭什么去年发行价格那么低,我们的评级机构是没有节操,但我们的投资人也没有节操么?和资金成本都倒挂了还去投?!明明是个二流三流企业,坏了的案例不少了,为什么还要纵容?是不是因为资产荒?


现在好了,AAA的银行一年期都有4.5,那些AA+都没有的企业再发个4以下试试?


你也可以说“害得”企业又只能回去拿银行贷款4.35%了。可我觉得拿贷款挺对的啊,为什么不拿银行贷款呢?谁说发债就一定比银行贷款高级?NAFMII管的银行间债的逻辑是,只有优异的企业才能获批去发行比银行贷款成本更低的债券,绝大部分一般资质的企业就该去银行贷款啊。银行的投行部还受这个逻辑的约束,而券商的投行是不是已经觉得是个企业“理应”拿到比贷款更低的负债成本了么?


哦,也对,银行放贷坏了得自己承担损失,发银行间债坏了有NAFMII打板子,大概率也得自己兜住,但是交易所债是不是发了就发了,坏了就坏了?


还提到了说基金销售很痛苦,为什么我看到的是工银瑞信3月头900多亿募集瞬间就完成了呢?还创下了记录。卖的那么好那么快也痛苦?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逻辑。


至少我认识的基金交易员都是欢乐的,有了存单之后,量跑起来也快了,收益比利率债好,流动性又充足可以天天买来卖去,最值得高兴的是,同业存单没有违约(至少迄今为止)的担心,只要评级到了,收益率到了,比例符合规定,就是无脑的买买买。


保险资管也是一样买买买。


现在担心的无非是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哪天被监管叫停了,没存单买了才难过呢。


其实症结不在同业存单,在理财。


西方金融体系里,商行就是商行,私行就是私行,投行就是投行,资管就是资管。理财这个概念有,是帮私人客户理,推荐买各种资管产品,可以是本行设计的结构性存款,也可以是别的公司的。


但是同业之间,没有理财。企业在银行这里,也买不到中国式的理财


比如美国的理财,一,企业要么买现金管理工具(含货基、CD、结构性存款),要么买债券、股票、混合基金,要么直接买债券和股票;二所有的产品要么低风险低收益,要么高风险高收益,没有低风险高收益的。三可以通过银行购买,但银行就是个分销渠道,就拿点销售费用,不兜底。


这和中国不同,中国式的理财,银行同时又做资管,等于开了一家基金公司,但不受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监管;产品通通是保本保收益(明的暗的),买的时候企业也好同业也好都觉得是安全的,出了事再说喽。


所以才会有资金和资产之间的套利,问银行拿一笔贷款又去买银行的理财,还能赚钱。主营已经烂掉的央企靠这个续命的很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所以这个事不能怪同业,更不能怪同业存单,这是中国式金融里特殊的一部分,西方人看不懂,我们自己人装糊涂。


即使如此,我也不会用《xx 不死,万物不兴这样的标题。我觉得煽动读者恨任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类型的机构都是不负责任的。


用辩证法来看,这也算是制度的红利,保住了几百万人的饭碗。同时也是制度的隐疾,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问题,国际上没有这样的先例和经验,所有的人都在摸索。


但是一直以来,我都用平常心去看待中国金融业发生的事情,这个国家有14亿勤劳的人民,只有几百万在金融领域工作,我们既应该为自己的专业和贡献自豪,也需要有自知之明,金融人是在为实体经济做服务工作。我们并不是在食物链的顶端,也不比别人聪明或者厉害。


行业有行业的生态,企业有企业的门道,别以为金融的一些小循环或者小产品会真正影响到行业和企业,企业家修为高了去了。金融只是他们的一个工具箱,箱子打开,贷款、发债、上市、发信托,发资管,ABS,民间借贷,P2P一个个都是工具,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哪个好用就用哪个,关上这个箱子,或许还有别的箱子。


做金融的,假装关心实体经济可以,但别乱扣帽子!酸葡萄可以,但不许泼脏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