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小长假,游览23个不存在的纽约!免费电子签

 醉乡广大 2017-04-02
浏览时请务必记牢自己的时间线坐标,以免被抛到现实以外的位面

编者按:纽约旅游手册第一条:请务必牢记自己的时间线坐标,以免被抛进一个现实世界以外的位面。

“建筑设计师的梦想”一词常让人觉得宏大壮丽却不切实际,如同空无一人的舞厅中央悬挂的巨大水晶吊灯。当现实的冷水兜头泼下,富有张力的结构和精心雕琢的细节都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荒诞,遭到愤世嫉俗者的嘲笑。

还好有一些拒绝被困于条条框框中的建筑设计师,拉着现实中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们,重新发现被规律的生活磨去的好奇心。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个什么地方最可能发生平行宇宙的叠加,那纽约一定是其中之一。

科幻片对于摧毁纽约似乎总是有着一股谜之热情。把这个美利坚的骄傲变成多灾多难的末日之城,小巷中弥漫的不再是墨西哥玉米卷和中式炒面的气味,而是建筑的钢筋水泥骨架倒下后被掀起的灰尘。

《天地大冲撞》中的纽约遭遇了《创世纪》一般的滔天洪水,《后天》又把城市冻回了冰河世纪,你还没从转角遇到哥斯拉砸楼的震惊中平复下来,又跟着《科洛弗档案》那晃到快吐的手持DV镜头,匆匆瞥了一眼站在港口的无头自由女神像。你问头去哪儿了?大概是落在《纽约大逃亡》的街上了吧。

▲ 来源:1981年电影《纽约大逃亡》

为什么要摧毁纽约?重建一个不好吗?

科幻为什么老是跟纽约过不去?后911时代,这样的画面更是层出不穷。重点其实不是一次又一次重现“恐怖袭击”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我们并不想要一堆废墟,在摧毁之后,“重塑派”们早就在考虑怎么建造另一座城了。

不一定美好,但是好看。

比如重塑派的杰出代表《高堡奇人》。在这个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的平行宇宙,美国被划分为德占区和日占区,东海岸的纽约在德意志精神的改造下,成为了纳粹美学的集大成者。

穿过布鲁克林桥,你就正式进入了大纳粹帝国的中心地带。新老世贸中心被从天际线上抹去,党卫军总部取代现实中联合国大厦矗立在东河边,楼顶巨大的卐标志俯视着铁腕统治下的城市,线条刚硬,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含糊。

时代广场上本应滚动播放百老汇演出信息的LED屏,成为了纳粹宣传的主阵地。而在桥对面的布鲁克林,坚实的砖房,呼啸而过的铁皮列车,更是让人想起另一个宇宙中的东德。这是一个拒绝软弱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被力量所填充。

被推到极致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带来了简洁有力的城市风格。《高堡奇人》是一场反乌托邦噩梦,所幸的是,合上小说,关掉电视后,你就会醒来。

现实中的纽约,是爵士乐手们传唱的“大苹果”,也是弗兰克·辛纳屈歌中的“不夜城”,有霓虹闪烁的大街和永不停止的喧闹。这个在银幕上被摧毁了无数次的城市,也是美国人最热衷的“美国梦”的开始。对另一些建筑设计师来说,打造一个平行世界的纽约,是给无聊而缺乏想象力的现实打了一针强心剂。

高塔组成的几何之城

关于纽约的想象几乎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建立开始了,但在上世纪20年代,传奇建筑师雷蒙德·胡德(Raymond M. Hood,1881-1934)的设计大概是这些梦境中离现实最近的一个。庆幸的是,他想象的未来纽约看上去要美好多了。

▲ 胡德的“航拍高塔之城”系列草稿(来源:Architectural Arch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胡德本人在建筑界的地位,令他的作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受到了关注。作为能在履历中写下芝加哥论坛报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的通用电气大楼(原名RCA)等知名地标的人,他对未来纽约的定位是一座由高塔组成的“几何之城”。

相比于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千篇一律的巨型火柴盒,胡德在1924年提出的许多方案反倒更具有未来感。他并不打算彻底消除建筑设计中的随意性和不规则感,而是在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上,增加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拥挤中实现平衡,让整座城市成为矛盾和差异的混合体。除了直插云端的哥特式高塔,还有穿插其中的较小的建筑群、玻璃穹顶、斜拉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横跨哈德逊河的“摩天大楼桥”(Skyscraper Bridge)。

▲ 来源:Metropolis Books

这是一份1925年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方案,设想了一座由两幢五、六十层公寓支撑的3000多米长的大桥,为五万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场所。胡德还说服《纽约时报杂志》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在这个水上城市里安排学校、商店、教堂、车库、剧院等,居民还能乘坐直达电梯,去河滨的开放空间划船或游泳。同时在电梯里见到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和披着浴巾的冬泳爱好者,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 来源:Metropolis Books

据估计,一座摩天大楼桥的直接价值将高达6亿美元,还不包括上面的公寓,这个价格不要说在二十年代,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这并不妨碍《纽约时报杂志》大力支持胡德突破边界的宏大想象力:

十来座设计各异的桥梁横跨河两岸,建筑外墙闪着微光,盛装的人们站在阳台上,冲着楼下驶过的船只挥手致意,整条河将变成巨大的露天盛会,一切都像是从梦幻都市中走出。

一年后,胡德在《自由》杂志上发表了摩天大楼桥的升级版方案:修建约100座6000米长的大桥,桥宽约200米,堪比豪华商业街林荫大道。在1930年初举行的纽约建筑联盟年度展览中,胡德准备了一份未来城市方案《曼哈顿1950》,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只有三幅设计稿。横跨在哈德逊河与东河上的巨大桥体,以及高耸的灰色摩天楼,就像是未来都市在这个时空中的投影。相比之下,现实中1950年的曼哈顿显得无趣多了。

▲ 1930年的曼哈顿摩天大楼桥计划(来源:University of Florida)

▲ 来源:The Skyscraper Museum

一篇对胡德的采访报道曾这样评论:

传统对他(胡德)来说是些必须越过的围栏,这样才能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他并不是要为死去的神灵修建庙宇,而是给现实中的人们打造工坊,宣示了一个属于商业、机器和速度的时代已经到来。

许多个平行世界的纽约

设计方案虽然花样百出,但城市只有一座,空间只有那么大。无论摩天大楼桥的项目是因为资金还是别的原因被搁置,这都不会是纽约城市发展中的个例。《Never Built New York》一书就收录了两个世纪以来,包括《曼哈顿1950》在内的近200份最终被放弃的纽约城市设计方案,每幅设计图看上去都是纽约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样子。

▲ 1925年,想象中25年后的城市交通。(设计师:Harvey Wiley Corbett)

▲ 曼哈顿上空直径两英里的透明玻璃穹顶(设计师:R. Buckminster Fuller,1961年)

▲ 肯尼迪机场(设计师:Pei Cobb Freed,1990年)

考究而充满张力的建筑线条,带你游览那些不存在的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顿岛。其中有现实中地标建筑的未成形方案,也有展现了建筑美学,却没能走进现实的个人设想。

1. 平行世界里的地标

纽约中央火车站就有两个著名的B计划。一是1903年的古典版本,包括一座60层的高塔,灵感来自西班牙教堂的钟楼,林荫大道直接从楼体中间穿过。

▲ 设计师:McKim, Mead和White,1903年

另一个是贝聿铭1954年设计的“双曲面”,这幢100多层高的沙漏状建筑底部是巨大的换乘中心,上层是办公区,据说建成后还能抵御核弹袭击。

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带的中央公园也有另一个版本。园林工程师John Rink认为,相比于当时盛行的英国田园景观,这个设计更像是凡尔赛宫的花园,紧密分布的藤架和林间空地让整个公园有了独特的生态结构。

▲ 设计师:John Rink,1858年

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可能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现代”——

▲ 设计师:Howe和Lescaze,1930年

联合国总部大楼前还可能会有类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立柱。

▲ 设计师:Hugh Ferris’,1947年

2. 想象中的城市

除此之外,这本书里更多的还是没能走进现实的项目,其中大部分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小岛上,该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

1870年为公共交通设计的气动高架铁路,就像是《飞出个未来》中透明的TTS(Tub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19世纪版本。由压缩气体驱动的列车将穿梭在哥特式拱门上方的空气管道中,底部则是典雅的柯林斯式圆柱。

▲ 设计师:Rufus Henry Gilbert,1870年

另一种方案是在中城修建高速公路,在30街上切出一条通道,往东路过宾州车站和帝国大厦直到河边。

▲ 设计师:Robert Moses,1941年

也有人设想在下曼哈顿高速公路附近修建社区,包括公寓、桥梁、广场、步道、地铁等等。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以高速路为骨架,附生出了一整个肌肉组织。

▲ “城市走廊”,设计师:Paul Rudolph,1967年

往曼哈顿外围寻找生活空间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例如20世纪初的市政工程师们就计划,在岛上修建两排占地几百亩的平行围堰,把南端河道里的水抽出来,给这座拥挤的城市扩充一些空间。

▲ 设计师:T. Kennard Thomson,1911年

▲ 另一个填河造陆项目,设计师:Victor Gruen,1961年

近半个世纪后,现代建筑设计代表人物之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了解决曼哈顿的人口压力,建议把曾经的移民检查站埃利斯岛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未来之都”,包括几千所公寓和一家有500间房的酒店,穹顶内是医院、学校、教堂等公共空间。这个方案虽然竞标成功,但随着整座小岛被划为国家纪念场所,“未来之都”也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城市。

▲ 设计师:Frank Lloyd,1959年

走向城市边界之外

其中一位作者 Sam Lubell 说,《Never Built New York》一书触及了人们对 what if 的好奇,“如果这么做会怎样?如果我搬到哪儿会怎样?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其实,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只是唤起好奇心,更是鼓励人们突破自己创造的边界,去想象并构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一模一样的建筑会让人过上一模一样的生活,许多个纽约在胡德这样的建筑设计师笔下渐渐成形,然后散落在许多个平行宇宙中。

▲ 1946年,纽约东河上的X城项目,还设有音乐厅和直升机起降处。

不存在的纽约正是这样一面镜子,也是一份有着独特魅力的游览指导。如果说去旧金山的路上,别忘了戴上些鲜花,那么去纽约的时候,就应该带上这些设计稿,站在曼哈顿街头想象那些并不存在的景象。我们或许没法建造样样完美的乌托邦,但可以走出一成不变的孤岛,让循规蹈矩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有趣。

关键词:#城市# #设计# #纽约#

编:高小山者:Reaka,转码员,《不存在日报》记者,冷僻故事爱好者,兼容良好,在打字的间隙练习写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