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挺不互联网的”原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也创业了,不想当作家的首席内容官不是好师傅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他性子慢,做什么都不着急;不爱吹牛,别人有一说十,他却有三说一;互联网讲究流量,他喜欢的事物却偏小众;更要命的是,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对金钱和成功并没有强烈的欲望。偏偏这样一个人,扎进了互联网创业大潮中。

刺猬公社 | 张小鱼

“他挺不互联网的。”

听到不止一个同事这样评价他,我还有点吃惊。毕竟在外界看来,他之所以放下《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的身份,就是为了转型投身互联网。

直到和他面对面聊了一下午,我才终于理解,像他这样一个从30岁就开始盼望退休的人,为什么会愿意走出舒适区,离开待了近20年的《三联生活周刊》和一手创办的《新知》,去做一件挺“为难”自己的事情——互联网短视频创业。

他有点内向,说话不紧不慢,距离不到一米,但要身体前倾才能听清他讲什么。无论提问什么,他回答的态度都很真诚,没什么防备。有时候,他会停顿片刻蹙眉思考,不清楚的就说不清楚,不会泛泛而谈或强行忽悠。

苗炜,朋友们都叫他“苗师傅”。有人曾形容他“一支笔杆闯荡于中国文坛,随性、真实、不拘小节,颇有一股笑傲江湖的气质”,但现在,他开始闯荡移动互联网了。


苗师傅也有中年危机

离开《三联生活周刊》前,苗炜并非没有想过内部创业。他一手打造了有点高冷的智识生活杂志《新知》,每期有两万多个固定读者。

他曾尝试把《新知》做成互联网产品,但不行。用他的话来说,“三联是一个老的体制,没有内部创新的机制和动力”。

苗炜为人低调,离职消息还是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发微博公布的:

“苗炜正式递交辞职信,离开他曾想认真编成的《新知》,离开三联。他曾几次欲走又舍不得走,这次是不会回来了。他说,离开三联,是因‘现在写字没有台阶了’,颇有迟暮感。”

传统媒体的衰落速度超出了苗炜的意料。五六年前,他就感觉到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但一度以为至少能撑到自己退休,毕竟“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文人,在三联待着挺舒服的”。

三年前为《新知》找投资时,一个投资人劝他不要做杂志了,建议他开个微信公众号。他回答说,做杂志多好,有纸张的触感,也能体现好的设计。“由此可见,我并没有什么先见之明和自知之明。”

“你能想象吗?三联每年的盈利跟北京两家麻辣香锅店的流水差不多。”这令他难以接受。2015年,杂志的营收急剧下滑,工资和稿费受到很大影响,他终于觉得“诶不行了,我得出去工作”,因为人是没法跟大的趋势相对抗的。

有句话叫“走出舒适区”,苗炜感到莫名其妙:“凭什么让我走出去啊,舒适区就是因为特舒服才要待着嘛。”离开喜欢的杂志,主要是他突然发现已经待不下去了,“再不走就死在那儿了”。

2015年9月,苗炜摘掉传统媒体人的标记,正式告别《三联生活周刊》和《新知》,一头扎进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做的依旧是内容,只不过以前是做文字,如今是做视频。

“做视频应该还能支撑我退休前一直有饭吃,写字挺危险的。”在苗炜看来,短视频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表达手段,如果运用得好,会很有冲击力和爆发力。比起写字,做视频的专业门槛相对更高,技术环节也更复杂。

2016年4月6日,关注生活方式的“刻画视频”上线了,苗炜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其实,苗炜最想做的是作家,“如果可能养活自己,我肯定首先选择当作家,但当作家可能会饿死”。

再过两天,他就49岁了。年轻时会向往花花世界,但人到中年,“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他的生活重心,养家糊口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看似主动选择的背后,其实暗含很多无奈。毕竟,苗师傅也有中年危机。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后来移民,他不甘心被时代淘汰,而且“贪恋原来那点话语权”。他说,有了危机感,自然就会努力适应新工作提出的挑战。


“我性子太慢,并不适合互联网创业”

从做杂志到互联网创业,员工们口中的“苗师傅”需要适应的事情挺多的。过去一周可能才在办公室待8个小时,现在一天就要在公司忙8个小时甚至更久。以前只要做好内容就行,现在还要考虑后续的传播。

他不善言辞,但创业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一天要说的话比过去一个月还要多。每天都会遇见新的名词要学习,比如“小确丧”。有时也会自我怀疑——认定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受欢迎吗?

如果你去问他,身上有哪些素质适合做互联网创业?他要静默着思考一会儿,给你的答案却是“真没想过”、“不太清楚”。

但他说自己倒是认真思考过哪些方面不适合,比如性子慢,做什么都不着急;不爱吹牛,别人有一说十,他却有三说一;互联网讲究流量,他喜欢的事物却偏小众;更要命的是,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对金钱和成功并没有强烈的欲望。

做互联网创业的,大都喜欢宣扬产品的点击量、用户数等,数字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苗炜很少提及跟刻画有关的各种数字,同事笑说“他也记不住”。

在刻画负责运营的小艾常为苗师傅“太爱说实话”而发愁。有媒体采访时,运营部会提前一天跟他对稿,但他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说,甚至经常夸竞争对手有多好,然后被引用到写竞争对手的稿子里。

有次参加活动被要求给刻画打分,苗师傅只给了60,说是还凑合,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快速、拼抢、追热点……这些被视为互联网内容产品生存法则的词语,似乎也跟苗炜格格不入。刻画不会为了追求爆款和流量而蹭热点,也竭力避免过于互联网化的表达形式,更是拒绝虽然流行却简单粗暴的操作方式。

苗炜看来,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必须迅速做大,砸很多钱拉粉,自己认可的东西必须要坚持,他不会去迎合或讨好谁。

在我想拼命跟上潮流,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时髦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非常滑稽。但是,我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宣扬我所珍视的价值的时候,我非常踏实,哪怕它不合时宜,也不会让我觉得滑稽。”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苗炜承认,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创业。“做互联网需要有狼性,我是一个比较慢的人,不太适应互联网时代。”

刚创办刻画时,苗师傅就决定废除打卡制度。在他看来,记者和编辑都是7*24h在工作,身处一个传播链条上,肯定每天都要干活,没必要用制度强行保障。有一天北京下大雨,苗师傅直接在群里说:“还没出门的就不用来办公室了,雨太大了。”    

好几个以前在三联工作、后来跟着苗师傅一起做刻画视频的同事都说,他创业后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他一点领导架子也没有,也不是那种死板的人,不会给你太多压力,相处起来很舒心。”

“他总是处在一种放松自在的状态,好像对谁都无所谓,经常说,你轻松点吧,别这么紧张。”

“他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开会,每次开会才一会就说,那就这样吧。”

“他对一切都很挑剔,不是那种追求完美,但对事情的要求很高。如果你做不到,他也会很宽厚,不会逼你达到要求,但会让你接收到他有期望的信号。”

“他很调皮,从来不好好坐着,总是把腿翘在桌子上,或者盘旋在椅子上,有时候还蹲着。”

在同事欧阳看来,他好像总在讽刺一些东西,但也没有针对谁。“他会在你高兴昂扬的时候,给你泼一盆冷水,或是出其不意的刺一下你。但你听了也不会生气,因为他说话总是不假思索,脑袋有灵光的一瞬间就即时说了。”

碰见好的选题,他的表达欲也会被激发,甚至会说一些比较有情绪的话。有次开会,大家讨论了一个关于贫困生活料理的视频,主题是讽刺美食圈浮夸做作的生活态度。苗师傅看了后说:“戳戳他们丫的。”

“他有时候嘴巴有点毒,说话很直接,不会藏着掖着,但又带点幽默,不会恼人。他觉得赞美是没有意义的,与其虚伪的赞美,不如戳一戳你。”欧阳说。

虽然苗炜自己觉得“挺不互联网的”,但同事们却觉得,苗师傅一定能做成事,“总有人会欣赏他这样的人”,同事小陆说。还有同事说:“创业并不容易,但苗师傅是个巧妙的人,总能用很轻盈的方式处理那些很困难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乏善可陈的时代

从做《三联生活周刊》到创办《新知》,再到创办刻画视频,苗炜一直都对智识生活怀有浓厚兴趣。一个同事说,美好生活和知识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朱伟初创《三联生活周刊》时,坐标就暗暗建立在苗炜身上。广告语“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也是苗炜想出来的。

据朱伟回忆,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真正开始找到自己特色的封面故事,就是苗炜写洛杉矶奥运会的《奥运会:更快更富更残酷》。

《三联生活周刊》有个叫“生活圆桌”的知名栏目,1997年由苗炜正式负责。据朱伟说,刚开始比较缺写手,苗炜只好使用两个名字,一个人在一个圆桌上亮相两次。后来写手多了,但写得最多的始终是苗炜,“生活圆桌”也因此带有苗炜的浓厚气味。

致一切美好事物——这是苗炜给刻画视频提出的口号。和《三联生活周刊》有点相似,刻画也关注各种生活方式,比如美食、店铺、家居、艺术、旅行、运动等。

苗炜年轻时,对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很感兴趣,像拿破仑、丘吉尔等。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意识到大时代总会有英雄人物出现,伟大人物的诞生有偶然中的必然性。

他渐渐发现,人在心智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远比打仗要好玩得多。比如哥白尼在阁楼上看太阳、看星星看了十多年,提出了日心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一个普通公寓里生活,头脑中却能产生无数奇思妙想。

“一个普通人想成为丘吉尔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你对人与自然怀有好奇心,曾经发生在达尔文大脑中的想法,也可能会发生在你的脑子里,这个过程让人特别着迷。”因此,苗炜对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对那些有创造性的人常怀好奇心。

在《三联生活周刊》时,苗炜就做了很多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有意思的选题,比如采访字幕组、绘本作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苗炜觉得,总体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乏善可陈的时代,令人兴奋的东西并不太多。创办刻画视频,他希望可以提供一种生活资讯服务,让大家多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了解一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比如一些文艺青年会去改建民宿,一些设计师则去开甜品店。反过来可以映照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说,创造会让人保持生活的灵感,可以对抗生活中的无聊和贫乏。

刻画视频上线时,苗炜写了篇《生机勃勃地活着》。他在文中说:“在摆弄文字多年之后,我试着用图像思维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寻找美好事物,聆听那些积极向上的愿望,在一些微小的创造中得到乐趣,并且希望通过‘刻画’传递出去。”

如果说刻画视频有什么价值观,苗炜觉得是“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精致一点,更美一点”。

“刻画关注的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苗师傅挺能代表这个词的。”在同事小陆看来,这个词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智识、品味、尊严等都有要求,对社会有责任感,不能衣衫褴褛做中产阶级,但又绝不止于吃喝享乐。

和做《新知》时传播智识生活一样,苗炜希望借由刻画视频传达一些更深刻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做美食视频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教人做饭,而要借由美食去挖掘更丰富的社会关系。像是用蔬菜拍摄《三体》,就需要表现“渺小的命运在未知来临时的仓惶”。

一个人除了解决吃饭问题,还应该有更多精神追求,享受更美好的事物。苗炜觉得,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提供精神滋养的东西也应该水涨船高。在他看来,精神产品应该被当作奢侈品来看待。“你看的书应该随着年龄增长更深刻,才相匹配。比如你穿Dior,就应该看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著作。”

苗炜一直认为,智慧生活能带来极大乐趣。他曾在一次TED演讲中说:“吃饭会有乐趣,男欢女爱也有乐趣,智慧上的进步也会有乐趣。”


虽然慢,但没有一个人离职

上线一年,刻画视频比起一条、二更,显得还比较沉默。很多人不解,刻画咋做一年了还没有特别大的动静呢?苗炜倒觉得可以放松一点看:“慢慢来,一年才刚刚起步,随着持续的投入、时间的磨砺,我们的产品会越来越好。” 

他的人生经验是:一件事要想干到两三分,有人就够了;要想干到四分五分或者及格,就得有钱;但想达到八分以上,必须要花够时间,得有时间慢慢磨。“以前做本杂志,两三年都没动静也很正常。但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一年就要看估值多少了,好像两三年没动静就是快死了一样。”    

可能让他骄傲的是,跟其他创业公司的快进快出不一样,刻画视频自创办以来,还没有一个人离职,这简直是个奇迹。

在刻画工作的菲比说:“来我们这儿的,只有进,没有出。大家情感联系特别强,群里就算是节假日也很热闹,因为有共同志趣,相处又比较单纯,所以私交很好。”

刻画出品的众多视频中,苗炜最喜欢的是艺术家系列。尽管这些视频的点击量和传播度差强人意,但苗炜觉得,喜欢艺术的人虽是小众,但艺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非常重要,刻画应该记录下这些东西,总会有人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4月6日就是刻画视频上线一周年,为刻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是苗师傅最近思考的问题,比如做动画短剧,“现在刻画的人员还算齐;钱少了点,也够花,如果再来点会更好。时间嘛,还早,还需要点时间。”

苗炜说:“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生产着好多供过于求的信息,每天干着自己不太乐意的事情,但是你心里肯定有件事是你特别想做的,你会觉得日常的生活都是这个理想生活的障碍,与其解决这些障碍,在障碍面前怎么挤出一点点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常态。”

张小鱼

关注内容产业的各种新鲜事

微信号:ruoyu542139678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