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多点执业”,路在何方?...

 whd991 2017-04-03

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新版《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4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新办法》允许医生多点自由执业,成为亮点。

原《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原卫生部令第5号)于1999年7月16日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8年,已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被业界认为是困扰医师自由流动的瓶颈。

《新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修改为“执业地点是指执业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划和执业助理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县级行政区划”。

专家指出,上述措施“为医师自由执业从法规方面打破了受制于单位管理的‘紧箍咒’”,将促进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和科学设置,满足人民多样化医疗需求。

对于即将施行的《新办法》,医院管理方、医生及患者各持怎样观点?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新办法》最大受益者是大腕专家

“对于医生有了发挥自己专业技术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为更多患者服务,也可以依靠技术服务增加更多合法收入。” 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表示。

从事10年妇科工作的何主任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医生去更多的地方执业,但关键看医生的实力,有本事、有名气的医生才会被下级医院请。除了具有实力,还需要有精力,我们平时在自己医院里,每天会有做不完的工作,给患者看病还累得呼哧带喘呢,哪里还有时间去兼职?”

在何主任看来,医师自由执业注册这一政策并不是“一视同仁”,对于知名的大腕专家更有利。甚至这些专家不用现场执业,挂牌就可以“赚外快”。

许多医生考虑去其他医疗机构“会诊”

医生是否想去别的地方执业呢?何主任告诉记者,他跟同事也都想过去别的医院执业,但他所在医院的院长很不愿意“放人”。

院长要考虑单位员工的稳定,外出多点执业医生的福利、养老等都由自己医院负责,如出现医患纠纷,法律责任很可能也由自己医院承担,这样一来,院长怎么会不限制?

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指出,“多点执业”的关键不是执业,而是劳动关系的问题。医生去别的医院坐诊,应经所在单位批准,这和现有情况并无根本的变化。

某医院外科手术室的刘医生向记者透露,现在很多医生会利用周末或下班后的时间去别的医院执业,这早已成业内“公开的秘密”。医生“多点执业”只是官方的叫法,它还有一个更为婉转的称呼,叫“专家会诊”,也就是通过患者或下级医院邀请专家来会诊。有的是定期去,有的则按次数收费。

“一般都是私下联系的,不用备案,有部分可靠些的医生会向自己单位的医务处打声招呼,其实这也方便了百姓看病。” 刘医生说,这种会诊不出事则双方皆大欢喜,出了问题一般都是由下级医院来承担责任。

他指出,现在关键是配套措施要跟上,出了问题,谁来承担法律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等,应有明确的规定。“我认为,推行医生‘多点执业’,不如推广网络平台执业。”刘医生说。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赵铱民所言:“如果我是院长,我双手反对;如果我是医生,我双手赞成。”

“多点执业”可能加剧“看病贵”

医生多点自由执业方便患者,与此同时,医疗费用会不会增加?

北京一家公立医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多点执业”可能加剧“看病贵”的问题。比如一个专家,在公立医院给患者看病,诊金是20元,可到民营医院就能收200元,甚至更高,这时医生就会盘算怎么让个人利益最大化。比如他之前在公立医院每天可以看40个病人,现在他就只看20个,其他想看病的患者就只能去民营医院挂高价号,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在加剧患者“看病贵”的同时,也可能损害公立医院的利益,主力医生去别的地方执业,一部分病员可能会被他“带走”。

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则持相反意见,在他看来,上级医院的医生深入到下级医院坐诊,可盘活专家资源,让他们真正流动起来,为患者提供方便。他举例说,当你的孩子生病,你非常着急,需要找一个著名专家看病,但是这个专家又太“火”了,去大医院根本挂不上号,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办?你是愿意到处找人在公立医院挂一个号,还是多花钱给孩子尽早看上病?相信大多数父母还是愿意多花一点钱。

李女士向记者诉说了她为6岁儿子看病的经历,当时儿子高烧不退,去大医院挂专家号,却被告知只能挂一个星期后的号。“发烧又不像其他慢性病,可以缓一缓,为给孩子看上病,我只能去专家坐诊的医院,从市里跑到郊区,光路上开车就花费了近两个小时,到那边虽然挂上了专家号,但费用却是公立医院的3倍。”其实,李女士并非个例。

记者走访北京各大医院发现,医生外出会诊的情况很常见,但大部分都在私下进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经科大夫告诉记者,为增加额外收入,只能在外接“私活”。

医生被“捆绑”的困境待彻底解决

不少媒体称,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是为医生“松了绑”,比如去年两名眼科主任因“多点执业”遭免职,再比如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胡一文,因“未经医院批准到多家民营医院多点执业,违反工作纪律和制度”,也遭医院处分。

网络名医吴帅撰文认为,医院院长是医师“多点执业”的最大阻力。他认为,卫生计生委允许医生兼职,但医院内部马上出台禁止员工兼职的规定,医生们一旦违规,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徐毓才则指出,医生多点自由执业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医生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是管制下的人,而非医疗市场里的“自由人”。其就业、晋升、保险、职业发展等都必须依赖单位,仅修改一个“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改“单位注册”为“区域注册”,尚难让医生充分流动起来。

未来会有更多医生冲破旧体制

针对“多点执业”,全国政协委员张澍认为,“多点执业”是推动医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09年医改方案出台之后,虽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各部委相关文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也一直在推进,可“多点执业”的普及率却始终不高。

在徐毓才看来,要想改变现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步将医生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一点,深圳市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将医师执业考试、注册、日常管理交由当地医学会负责,医生与医疗机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医生在某家医疗机构行医完全按合同进行,这样医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徐毓才介绍,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机制下,要按照国外医师管理的模式做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国内已涌现出很多敢于“吃螃蟹”的医生,他们冲破旧体制,如近年陆续走出来自由执业的于莺、张强、龚晓明等,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医生团队,他们也许将趟出一条新路。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出去。随着医疗改革逐步深入,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一定会率先走出去,并被更多的医生效仿。如此一来,一股蓬蓬勃勃的自由执业浪潮将席卷中国大地。” 徐毓才说。

文/ 杨淑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