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时15年的转型之路

 昵称30501711 2017-04-03


习惯性文前小段,可跳过


本周三要讲的职业规划公益微课主题是《职业转型该怎么转》,其主题来源是看到很多提问说工作不得劲,想要换个行业或职业发展。

这种问题实在很普遍。但最近越发觉得职业困惑其实对于大多数来讲,是个“隐疾”,不可与他人语,否则就会引来他人侧目。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

为了讲好《职业转型该如何转》这个主题,我先在脑子里构思内容,还要挑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突然发现,差点把最好的案例给落掉了。这个案例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所以,案例的主角是我。


在生涯过程中与职业相关开始比较重要的一个选择,当属高中时的文理分科(现在的七选三),从那时到现在,我的职业转型如下:

理科(2年)——计算机专业(3年)——网页设计(3个月)——文秘兼文案(9个月)——新闻学本科——自由写手、记者编辑(未实现)——人力资源管理(13年)——职业规划师(兼职2年,全职3年)

思考“职业与专业“


我开始思考职业发展,并不是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那时只有16岁,完全懵懂,只知道自己是要读大学的,所以中考毕业时放弃了中师去了重点高中。但读大学干什么、读什么是完全不知道的。


当我开始考虑“职业”这一模糊的概念,是在电话里查询到大学录取的专业是计算机的时候,整个人傻了,不知道是怎么挂的电话(完全忽略了当时被录取到一个没想到的学校),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这辈子我是不会干计算机专业的“。


从18岁到33岁,成为一名接商业案例的职业规划咨询师,整整15年。



第一次转型的尝试


过了一个不愉快的暑假,进入了大学,我就开始去琢磨,今后的职业如果不从事计算机,我毕业后能干什么呢?

这种紧迫感非常强!以致大学三年经常郁郁寡欢。

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感,我需要一些行动,对社会上的职业有所了解。


大一的暑假拉着一位好朋友去介绍所找工作,谎称自己高中毕业,介绍所给我介绍了一个厂里的统计工作,到很一个偏僻的工业区去应聘,面试的老板娘向我热情地介绍了一下统计的工作内容,我感觉自己也不喜欢。

于是再去找家教。终于有了一个机会,需要住在学生家,陪着孩子。于是,大一的暑假有一个月的时间是在学生家里度过的。


大二的时候去兼职做促销,被太阳晒黑了一圈,同时,又在不同时间段做了两份家教。


大三的时候更感觉到就业的危机感,但当时只能接受现实,因为要毕业设计,于是去了一家网络公司实习。通过实习与毕业设计掌握了一些网页设计的小技巧,毕业的时候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小公司做网页设计助理。


每天对着一大群男人,守着一台电脑,盯着一堆代码和数据,在空调办公室里吹了两个多月的风,终于受不了了,于是辞职。



第二次转型的失意


专业相关的职业做不了,我又有什么能力去工作呢?想来想去,想起自己平时还比较喜欢写点东西,虽然没有获过什么奖,没发表过文章。但高中时在校文学社做过一段时间编辑,大学时又是校报的编辑与记者,当时也在自学考新闻学专业,于是把简历做了修改,去应聘文职工作,也算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公司,工作内容是企划部的文秘兼文案。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适应不良,最后身体状况也很糟糕,不得不在家休养了三个月。

 

经过了一年多的职场经历,在家休养的那几个月,我的内心深处有了一个理想职业的方向——成为一名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者,可以是记者写稿,也可以是编辑文章,也可以成为一名自由的写手。

 

当理想职业开始显现的时候,我开始着手去应聘、去考试、去面试。但当时的职业能力并不足,没有竞争力,也没有社会资源可以支持。于是一次又一次面对失败与拒绝。

 

那时也产生了去读书的念头——把本科文凭修完,再考个研究生。但现实的情况,是我根本没有条件再去回到校园读书。

 

这一次的转型失败,是我放了一个大多数人在转型的时候都会放的错误——错把“知识”当成了”专业能力”,以为自己学习了新闻学,会学点小文章,就能担起”记者“的职务。

失败及成功之母。这一次的转型失败,也这我后两次转提供了借鉴。



第三次转型——职业初定位


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调整下,一次无意间接触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评,再评估了当时的职场经历及能力,我确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30岁前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最基础的人事助理作为切入口,慢慢地升级到人事主管,再到人力资源经理。

借鉴了前次的失败,在这个当时当下比较适合的职业方向上,我收敛起锋芒,踏踏实实地做事,跟着上司好好学习。


这一次的职业转型,用后来职业规划专业的角度去评估,是成功的。在最适合个人能力提升的黄金年龄,我从事了一份最历练人的职业。这将使我终生受益。

职业目标达成时,刚好是30岁的前夕。



第四次转型——慎重而又艰巨的选择


30岁之后怎么办?我又开始有些不确定。再后来的经历,就是学习了职业规划。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到自己非常适合从事一对一咨询的工作。

但我也深知,随着工龄的渐长,转型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的,更何况是“转换行业”+“转换职能”。


所以,我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准备一:评估差距

从人力资源经理到一名职业规划师,我的能力差距在哪里?有没有可行性(职业机会)?


准备二:评估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渠道

我的能力差距,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能够最快、最有效的提升,我能不能找到这些方法和渠道。


准备三:评估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和所需时间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需要评估:在我30岁的观景,上有老、下有少,我需要多少时间、精力、金钱来提升这些能力,可能吗?


幸运的是,今天,我依然还在这个领域里,并且挺快乐的。



转型,并没有停止


我算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又由于之前职业经历的波折,同时也因为这些波折锻炼出来的毅力,职业规划这条转型之路,用世俗的标准来看,目前看也算是成功的。

 

但转型并没有停止,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领域中,我仍然在不停地“转型”着——我的工作服务的对象,从以职场人为主,到以专业领域的兴趣者,再到现在的学生,以后更多地还要聚集在家长身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职业规划的理解不同,仍然需要跟上步伐,不断创新。


但现在,面对的是在同一个领域的创新之转型,则无需焦灼、顺势而为,安之、乐之。


 

 

PS:有一句流行的话“今天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回想过往,如果在当时文理分科的时候,我选择的文科,我的人生会不会更加顺畅(毕竟转型是很辛苦的)?所以为了不要那么辛苦,还是最好从一开始就选对方向。


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如果。

于是,我从建构论的角度来讲,正因为当时脑子进水学了理科,所以后来一波三折的职业经历及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反而让我更能珍惜喜欢的职业来之不易,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职业规划、理解当事人。

同时,理科的思维训练,也刚才弥补弱势。


(听课找小艾老师,二维码如下)



  或许你还喜欢:


职业规划,规划的是什么?

几千块钱做一次生涯规划咨询,值吗?

90%的职业规划在线提问,无法在回答中得到解决

大学生、25+、30+、婚育女性,你是这四类职业困惑人群中的哪一种?


案例 | 兴趣要不要成为职业(一)

案例 | 让“兴趣”在职业中发挥作用(二)

案例 | 职业转型,有时候只是微微“侧”身

案例 | 3年10份工作,这样的职业探索,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案例 | 工作5年余,稳定,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TBO人人都是职业规划师》

(点击文字了解课程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