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地生根才成文化

 今夜星光灿烂 2017-04-04
落地生根才成文化
杨九俊
杨九俊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学校转型中的文化建设⑥

    文化不是悬挂在半空的东西,不是静止不变的东西,更不是用来炫人耳目的东西。它具有弥漫性,又是具体的存在。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落地生根,蓬勃生长,是师生行板如歌的人生中激越的音程。

    培植内核。文化的力量首先在精神内核,在一个组织结构层面,这往往是其意识形态所系统表达的。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最主要的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就有了奋斗的意义、前行的动力。第二,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爱源于责任使命,立足于儿童立场,蕴含着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关怀。它塑造内在灵魂、激活潜能、生长灵性。第三,青春活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就是青春焕发与蓬勃生长。当然,这些精神内核在学校文化实践中的表现是五彩缤纷的,但只要契合都应当得到肯定。

    落到实处。文化的力量在于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文化的落实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组织的活动中落实。学校组织的活动是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仅以课程为例,很多学校都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并努力在其中彰显价值追求,但也有学校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却是大打折扣。校本课程开发要具有基础性,体现基础教育育人的特质;要具有全体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课程的滋养,而不是只为少数精英学生服务;要具有内在性,那些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均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土壤里生长的,不能追随时尚、生搬硬套;要具有选择性,校本课程的“面向全体”是以选择性来实现的,全体学生都有选择的空间,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得到更好发展。第二,在制度设计中落实。江苏省有不少小学践行幸福教育理念,在星期五,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或家长送上一句话,夸夸这个孩子在过去一周中的优秀表现,结果孩子和家长对于过去一周都增加了整体幸福感,对下一周则有了更美好的期待,教师也在观察、发现孩子闪光点的过程中,更加享受职业生涯的幸福。第三,在物的建设中落实。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处处为学生着想,如学生桌椅都是可以升降的,细节处就见到了理念。文化如果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那么精神意蕴就如同别林斯基在《普希金作品集评》中所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主义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营造氛围。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外显与内在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体性与弥散性的统一。文化落地生根,需要我们虚功实做,实处生虚,虚实并举。首先,要把握文化弥漫性的特点。它这种柔的特性,正是“化人”的力量所在。要重视文化的“场”,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师生成长与发展如沐春风。其次,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当基于整体的构建。学校特色的“色”有三重内涵:颜色之“色”,指外在环境;成色之“色”,是内在品质;春色、秋色之“色”,是弥漫性的氛围。再其次,文化要在流动中传播、生成。“流动”了,文化的韵味如影随形,文化的氛围春风化雨,文化也就于无处不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育人力量。

    外化于行。信念的确定,体现着内化于心;习惯的养成,体现着外化于行。文化落地生根,最终表现为一个群体的价值坚守和行为方式。从学校文化建设层面看,除了我们反复强调的将精神元素内化于心,就是要把价值观化为直觉,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教师生活方式形成中渗透价值理念。如果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符合“基本的文化假设”,文化就落地生根,如影随形地滋养着我们,直至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