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21期:决策与批判性思维

 残云伴鹤归 2017-04-04

 

 

第621期:决策与批判性思维

 

赵红梅、叶璐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按:审辩式思维是工具,不是目的,审辩的目的是做出普乐好的(plausible)决策。重视从小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进行选择和决策。本文讨论了审辩式思维与决策的关系,可以参考。本文发表于《决策与信息》杂志2017年第1期,这里摘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译,也译为“审辩式思维”。


 



一、     何谓决策?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决策的一生。人的世界需要不断地抉择和决策。决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人自由的一种表达。自由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具有的自主决策的能力。正因为自由意味着人具有强大的自主性和选择力,所以人类自古以来就总是把自由作为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依赖决策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决策”。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是由一系列的决策构成的。决策并非总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因为决策涉及到三个重要概念:“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和“满意原则”。“有限理性”指的是人们的决策能力受到认知局限———也就是在对信息的理解、处理和反应过程中的局限———的制约。人类智力的局限性制约了决策者确定最优化决策的能力。“不完全信息”指的是即使管理者评估信息的能力没有局限,他们依然无法做出最优化决策,因为他们获取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满意原则”指的是管理决策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科学判断。在现实世界里,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模糊性,管理者必须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判断做出看起来对自己最好的决策。

决策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科学与艺术。因此,管理不仅是人财物的技术管理,管理还是一种人文艺术。德鲁克认为:“管理也关心人、人的价值、人的成长与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管理又算是人文科学。”他认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依赖系统的和科学的数量方法,而且也以创造力、直觉和经验为基础。

 

二、何谓批判性思维?

 

决策与批判性思维有不解之缘,批判性思维是决策的关键。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就是标划出万事万物的边界,具体来说就是在真假、善恶、美丑之间划清界限,划清界限的过程其实就是批判的过程。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包括质疑、反思与创新这三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质疑。决策过程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起于求异性、反问性的质疑。在提出问题、通达真理之途,质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词源上讲,“质疑”一词的希腊文是“探究”(skepsis),“质疑者”(skeptikos)。批判就是对一切信念和知识都表达一种疑惑,追根究底,彻底省察,不受既有信仰的摆布,不受现存观念的束缚,不受已有模式的限制,不接受任何现成的答案。

我们所主张的批判与包括科学批判在内的其他一切批判的方向都不相同。如果说科学批判往往是实证化的、针对结果和证据的批判,是“形而下”的质疑和检验;那么,我们所主张的批判则是前提性的批判,即直接向前提和基础发问,对作为思想的根据与出发点的信念进行审察,对思想的尺度、标准和方法进行考验,是“形而上”的追问和批判。这种批判更有利于在决策中质疑人类已有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去探索更广阔、更深层、更可信的真理。

俄罗斯杰出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曾说:“世上最令人憎恶、最令人厌恶的,莫过于一个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以为自己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自己善良、拥有真理。”

其二,反思。反思就是指在决策中要有“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思考。“反思”即“反向而思”,其对立面是“顺思”即“顺向而思”。有学者指出:“反向思维和顺向思维是相对的。我们所讲的反向思维,主要指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反其道而‘思’之,从反面提出问题,制定方案。

其三,创新。决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决策有着科学的路径。按照决策的思维方式划分,决策可以分为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前者偏于逻辑理性,后者偏于艺术直觉;前一种决策之路明晰性高,后一种决策之路独创性强。愈往高层,领导人就愈无法找到符合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依靠高级管理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直觉和创造力。如果决策不想墨守成规,那就必须走向创新。在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就是要突破常规性思维而走向创新。

面对问题需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在向他人咨询可选方案之前,先让你自己的思维任意驰骋一番。暂时忽略别人的意见有时是必要的,让你自己的创造力先自由地驰骋一段时间吧。一旦你过早地引入他人的思路,特别是那些专家的思路,你会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思想。

批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消极性的否定与消灭,批判也是肯定性的建构与创新。我们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积极的建构,决策过程正是这样一个批判建构的过程,在批判建构的过程中,决策走向了创新。

 

三、决策中的误区

 

其一,消灭异见,唯我独尊。批判性思维强调决策者要有自我批判的勇气,要有自我反思的习惯。同时,决策者也要容得下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之声、质疑之音。我们知道,成功的决策基于对信息的掌握,但是,任何决策者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和资源,所以,决策者必须重视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反对的、否定的、质疑的、批判性的意见。人与人要和谐相处,首要的是尊重他人的相异性和独特性,而不是消灭相异性,唯我独尊。

其二,决策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活动中,如果我们的决策照搬照抄传统的陈旧模式,不考虑当下实际情况,就会出现严重的倒退。决策就是要反对流行的俗见。如果我们的决策,没有创新意识,没有怀疑立场,工作就会出现负效率。比如,20 世纪90 年代,国内曾出现了开发区建设热,不少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从省到市到乡甚至村一级,都纷纷建设开发区。结果事与愿违,不少开发区既荒芜了大片土地,又损失了巨额资金。

其三,谨小慎微,规避责任。决策者要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在克服个人独断的前提下同时超越毫无新意的“炒现饭”式决策。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策。决策总带有一定风险,事情都清楚了才去“决策”,算不上决策。一点风险都不敢冒的决策,绝不能算高明的、卓有成效的决策。成功的决策者是一个独立思考敢于负责的决策者,他首先要做到不盲从于众人的压力和权威。决策者与执行者不同。执行者的思维路向与行为模式重在遵守,但是,决策者的思维路向是创新。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决策过程中。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反对修建三峡大坝,但工程建设经过了民主化的过程,抵挡住了来自世界各方的压力及批评之声。如今,三峡大坝工程开始造福于人民。可以说,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在反复审视与不断批判中取得了胜利。三峡大坝的胜利就是决策的胜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