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晚上为什么吵闹不安?

 蛋壳小妖 2017-04-04

小儿晚上为什么吵闹不安?---告诉你原因和防治方法

2017-04-04 17:32阅读:550
夜啼
【定义】指小儿夜晚啼哭,白天如常的一种病证。俗称“哭夜郎”。
【病位】心肝,脑。
【病势】心神浮越于外,当敛不敛。
【病性】可寒可热,可虚可实。
【病因】惊恐、心火、食积、神怯。
【基本病机】神不守舍,阳不入于阴。
【理论依据】
小儿晚上为什么吵闹不安?---告诉你原因和防治方法X

一、中医
1.天人合一寤寐观。
天有昼夜,人有睡眠。天之昼,白天,阳光明媚,气温高,视野广阔;天之夜,黑暗阴森,静谧,气温低,伸手不见五指。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受大自然雕塑。白天能见,能寻觅,能吼,能劳作。夜晚不可见,不能跑跳,不能劳作。人不是机器,不能从早到晚的干活,人必需休息。既然夜晚不可见,那就是最好的休息时间,睡眠就此产生。人类就是这样在慢长进化过程中受大自然影响,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同步的节律变化。
自然节律的核心在太阳。日出东升,白天开始,气温渐高,能见度好。日落黄昏,夜晚开始,气温渐低,黑暗来临。人的觉醒与睡眠的关键也在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夜半人气入脏”。人体阳气象太阳一样,早晨出表,白天循行于人体阳份25度;夜晚入里,循行于阴份25度。五十而复一大会,谓之“周天”。《内经》正是根据阳主动、主外、主觉醒;阴主静、主内、主睡眠的原理提出了“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的精典理论。
成人有失眠,小儿为夜啼。夜啼表现为夜晚哭闹,理论上是阳不入于阴。
2.心为神舍
心为君主之官,属(君)火,主明,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也是神明的归宿(神舍)。心主神明,又主血脉。“神”是觉醒、思维、情感、运动、生命现象的代名词。神融化于气血当中。夜晚“人卧血归于肝”全身所有血液都储藏于肝,体外的气血少得可怜,只能维持生命的基础代谢即最基本的呼吸和心跳,伴随着气血入肝内守,人的灵魂“神”也被心脏这一屋舍牢牢锁住。神在舍中,没有外出,当然就没有意识、发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声和活动。这就是如死亡一般的寐!一旦从寐中寤过来,气血离开肝脏进入全身,神也从神舍中汇入气血流遍全身。气血无处不在,神也就无处不有。“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会厌受血而发声,大脑受血而思维、而情感,派生出各种功能。
夜啼为睡眠时哭闹,是气血没有归于肝,神不守舍而散落于会厌声带的典型表现。
3.啼哭是孩子的本能
啼哭是小儿天性,是小儿不可缺少的生理机能,是小儿发育的需要,啼哭也是小儿与外界交流的几乎唯一的形式。啼哭时发声,呼吸脉搏加快,面红,汗出,腹内压增高,手舞足蹈,眼泪汪汪,涕唾增多,利于排气排便。所以,啼哭是人体协调性发育和成熟的最有益的促进剂,啼哭是孩子情感的宣泄,是能量转移与暴发的方式。
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新生儿每天总体大约需要1小时发声。不哭的孩子长不大,不会哭的孩子不聪明,不哭的孩子易自闭。
小儿夜啼是因为孩子天生需要1小时左右的情感交流,即啼哭,但新生儿阴阳节律未建立,分不清白天和晚上,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夜晚不能啼哭。所以,才会在夜晚父母熟睡无人理睬他时哇哇哭闹。因为白天总有人陪伴着他,他没有机会啼哭啊!
4.关于夜啼的脾寒和食积说
(1)夜啼多因脾寒
这是传统中医目前的主流认识。
这一观点最早出自《诸病源候论·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反推回去,发现导致夜啼的根本原因为“或烦或痛”和“冷动”这一病理过程的“与脏气相并”。综合全文应该是脾寒在夜晚阴气盛的时候,产生冷动,冷动发生时,孩子腹痛,心烦而哭。殊不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烦与痛都是心的感应和功能。即脾寒引起的夜啼最终是因为心气浮越,心神不能内守才会发生。
历代医家认识脾寒导致夜啼都禀承这一理论,都公认是脾寒引起腹痛才导致夜啼。其实,脾寒本身应该下利清谷,应该四肢发凉,应该食欲不振,夜啼不是脾寒的主要症状。
比较夜啼的诊断标准,发现孩子夜啼的诊断一定要排除各种环境因素所致的小儿不适与不安,更要排除各种腹痛。
腹痛引起夜啼,诊断不应该是夜啼。诊断夜啼就误诊了,应该诊断为脘腹疼痛,临床也必须治病求本,按脘腹疼痛而不是夜啼处治。
(2)胃不和则卧不安
今天中医儿科普遍认为“胃不和”的“不和”就是积食,于是就将积食作为了小儿夜啼的主要原因。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可见,原文的胃不和真不是积食而是阳明经气逆。其实,吃饱了是睡得着的,“手中有了粮,心里才不慌”才睡得踏实。只是因为吃得太多了,胃处于扩张饱满状态,会不断翻身和伏卧位睡觉。据此,可以同心神浮越,阳不入于阴的夜啼相区别。积食是睡得着,病不哭,翻身频繁。夜啼是睡不着,哭闹达旦。“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另外一种解释是饥饿不堪。中医形成于漫长封建社会,那是一个靠天吃饭,灾荒遍地的年代。旧中国吃饱饭甚至是一种奢侈。如果吃不饱饭,如果担忧全家等米下锅那才真正睡不着。但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孩子几乎不可见。因而夜啼的食积证型少之又少。
二、西医
在夜晚啼哭的原因方面有:
1.环境不适应。婴幼儿睡眠环境改变,或者嘈杂、闷热,或衣被过多以及过少。
2.胃肠道不适。婴幼儿的胃肠道娇嫩,其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引起的消化不良、回乳、腹胀、腹痛等。
3.疾病影响。感冒、中耳炎、咽喉炎、细支气管炎、肺炎、肠胃炎等,少见的如脑膜炎、败血症,都有可能造成婴幼儿睡眠不安稳,反复啼哭。
4.睡眠时间与习惯。婴幼儿未形成良好的昼夜节律,如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导致夜间觉醒。无人陪伴或害怕黑暗而致哭闹。睡前情绪过于兴奋,如睡前逗笑,或受到惊吓,都会因为兴奋而无法入睡。
【治疗举例】
一、原理
针对啼哭应该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使阳入于阴,神守于舍。应该重视对大脑的刺激,通过健脑益智,帮助孩子尽快建立起昼夜节律。
二、治法
1.中药:钩藤、琥珀(平肝、潜阳、摄魂)、酸枣仁、北五味、麦冬、茯神(宁心、强心,固舍、安神)、百合、白芍(养阴,敛阳,使阳归于阴)、黄连、通草(清火、利水、安眠)。
2.小儿推拿:头面四大手法(调和阴阳,安神熄风)、双点门、上月球、倒垂柳(刺激作用大脑,助节律形成)、心肝同清、黄蜂出洞(调节心肝,清肝经,宁心神,助睡眠)、掐揉五指节、掐精威(镇惊止啼)、摩揉腹部(消食化积)、摩涌泉(引火归元,使阳入于阴)。
捏脊(消食化积)、拿肚角(止腹痛)、拿肩井(治感冒)此三法刺激强度大,宜白天运用,促哭醒神,白天兴奋才有以利于夜晚睡眠。
【支撑材料】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侯三·一百四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
《幼幼集成·卷四·夜啼证治》“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
《少儿推拿广意·卷中·夜啼》“凡夜啼有四。有惊热。有心热。有寒疝。有误触神。而成夜啼。惊热者。为衣衾太浓。过于温暖。邪热攻心。心与小肠为表里。夜啼而遗溺者是也。心热者。见灯愈啼是也。寒疝者。遇寒即啼是也。误触神者。面色紫黑。气郁如怒。若有恐惧。睡中惊跳是也。”
《保婴撮要·卷四·夜啼》“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也。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清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是也。”
《幼科推拿秘书·卷四·推拿病症分类·夜啼》“夜啼有四,胎惊夜啼,邪火入心。心与小肠为表里,夜啼而遗溺者是也。见灯烦躁愈啼者,心热甚也。遇寒即啼者,寒疝也。面色紫黑,气郁如怒,若有恐惧,睡中惊跳者,误触神抵而夜啼也。
《幼科推拿秘书·卷四·推拿病症分类·夜啼》“法宜分阴阳,运八卦,运五经,捞明月,清天河,心经;如寒推三阳。”
《少儿推拿广意·卷中·夜啼》“治法推三关(五十)六腑(一百二十)清心经(一百)捞明月分阴阳掏胆经如寒疝痛啼。宜运动四横纹。揉脐并一窝风。”
《幼幼集成·卷四·夜啼证治》“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症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散。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门冬、灯芯,甚则加川连、胆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及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亦由心血不足。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难经》“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之功,故阳跷病,“目不瞑”,则小儿夜不安而啼哭。治之奈何?《灵枢·邪客》篇复云:“补其不足,泄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厥气”乃脏腑之逆气也。气本于足少阴肾,而源于足阳明胃,故调此二经之气,而逆气自解。故取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太溪,募穴中脘,以通二经之脉气,则卫行有序,阳跷脉缓,眼目得濡,而夜啼得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