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说词之含蓄(1)

 紫色梧桐318 2017-04-05

    谈诗说词之含蓄(1)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风格。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二句形象地道出含蓄之义。清人沈祥龙也说过:“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也就是说,含蓄的风格是不把作者的意思明白说出,而是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贵含蓄,忌直贵曲。中国古典诗词中尤以含蓄蕴藉者为上。下面,谈谈诗词中表现含蓄美的十种手法。 -

         之一: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即在描写景物中抒发感情,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从而使诗意含蓄,耐人寻味。例如《诗经-采薇》末章;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

这首诗的末章写戍边士兵归途雨雪饥渴和痛定思痛的心情。一、二句回忆出征时的风光,“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蕴含着征人和家室依依不舍的情感。三、四句是写归还时的景物,“雨雪霏霏”写出大雪纷飞之貌,流露出征人归途遇雪而心中悲苦的情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喜情感。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又如王维《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这首五律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夜雨后山中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悠然自得,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写景生动,以景寄情,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之二:托物言情 -

        托物言情就是借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托物取喻的方法寄托深远。咏物诗词所吟咏的对象是“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境界不高。只有在咏物的同时,写出人物的情感,才会含蕴深邃。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陷而下狱。这首诗寄托遥深,通过咏唱蝉的高洁,写出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首联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起客思。颔联运用典故,写秋蝉正对自己的白头哀吟。颈联物我合一,写秋蝉的遭遇,也是写自己的不幸。尾联以蝉的品性比喻自己的情操,表达了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的愤慨。这首诗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感情充沛而含蓄。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这首词为托物言情之作,既是咏梅,也是写人。词人孤芳自赏,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傲和劲节。词旨深沉含蓄,从头至尾,处处写梅花,又处处不止写梅花;不见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却句句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

诗云: -

        寓情于景表诗心, -

        雪月风花细咏吟。 -

        托物言情生蕴藉, -

        辞中寄托旨尤深。 -

                                                                         (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