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年,拍出惊世牛片

 静雅轩345 2017-04-05


2017年

4月5日

罕见老照片    总第595期

 老照片是历史永恒的凝固


1992年7月,画家崔振宽。

赵利文《长安名人写真集》作品单张。

价格:10寸 ¥ 965元  16寸 ¥1550元  24寸 ¥ 1865元。

材质:德国哈内姆勒博物馆馆藏级无酸艺术纸

赵利文先生授权本平台限量发售其《长安名人写真集》系列作品。

赵利文先生先后有600多幅摄影作品被博物馆‘与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点击:《赵利文作品集》挑选其更多作


    胡力,男,195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自由摄影人。

   上初中时, 胡力就喜欢绘画和摄影,但因工作一直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

    2000年,他从领导岗位上主动退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在后半生痛痛快快地玩玩摄影。

    17年来,他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摄影上。先后创作《采煤工》、《中国窑洞人家》、《中原》、《向后向后》、《末·小脚》、《站.工人.工厂》、《城中村遗照》等诸多系列作品在摄影界与评论界产生广泛影响。

肖像篇·采煤工

    他们是小煤窑的矿工,一下井就要超强体力连续劳作八、九个小时以上,而且不吃不喝。

    他们在数百米深的地下挖掘着,而伴随他们的是瓦斯、塌方、煤尘……

    这些矿工都是河南地方私人小煤窑雇用的“农民工”,他们是最贴近地球的人,在黑暗中挖掘,献给人们的是火和热。

    艰苦的生存环境铸就了他们的坚毅,生活的重负让他们选择了无奈。坚毅和无奈也是胡力镜中个人情感的倾诉与寄托。


    2000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新安县,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平顶山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0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1年,河南义马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1年,河南登封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1年,河南禹州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1年,河南义马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1年,河南义马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2006年,河南平顶山市,矿工的“职业”与“日常”形象对比照胡力/摄。


    2002年,河南平顶山市,煤矿工人。胡力/摄。


纪实篇·城中村遗照

    城中村因简陋破旧而房租低廉,故而成为外地人进入城市务工群体的栖居地。

    暂居在这里的人有小贩、保姆、发廊女、拾荒者,甚或也有暗娼、吸毒者、扒手、刑满释放无家可归者等等。总之,基本都是郑州这座城市的边缘人。

    胡力将镜头对准城中村拆迁之后人走房空场景,仅凭静止在这里的遗迹与遗物,我们既可想象到这里曾经居住过的人与生活,甚至可感知到他们的灵魂与脉搏。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充气娃娃。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小姐的房间。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人去房空。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遗落的字画。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废墟。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邪恶初体验。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墙上的画。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常寨村 ,人去楼空后的商铺。胡力/摄。


    2013年,郑州市,人去楼空的常寨村。胡力/摄。


    2016年,郑州市陈砦村,遗落的教室。胡力/摄。


    2016年,郑州市陈砦村村,人去楼空后的火锅店。胡力/摄。


人文遗产篇··小脚

    中国女子缠足从宋朝起沿袭1000多年,民国成立后颁布法规明令禁止妇女缠足,但在偏远地区仍然有人在缠足。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7月,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妇女缠足才完全禁止。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极少数小脚女人,基本出生于1949年以前,且皆在乡村,她们是最后一代小脚女人,可谓后无来者。

    如今将伴随着最后一代小脚女人即将远逝的生命而终结。

    胡力对小脚人物充满仪式感、档案性拍摄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可信度最高的影像媒介文本,也是直抵小脚“实质”的实证性呈现文本。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李学琴。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郭娥。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王桂花。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刘红珍。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秦桂英。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朱玉清。胡力/摄。


    2008年,河南省鲁山县,薛文荣。胡力/摄。


民居篇·中国窑洞人家

     中国窑洞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它是世界上独有的、最古老和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洞穴式民居样式。

    这种在“耕读文明”社会背景下生成的民居,极具本土民族文化特色,是地区建筑文化的“根”,是中华“住文化”的渊源。

    中国窑洞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基本类型。现在约有三千多万人居住生活在窑洞中。

    现在,由于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填窑造田”,中国窑洞正在大量锐减。

    胡力自2002年开始,历时8年,走遍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和河北六省,于2010年完成了《中国窑洞人家》的拍摄。


    2008年3月27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张村乡庙上村,老人背后80多年的下沉式窑洞。胡力/摄。


    2008年3月28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张村乡窑店村,下沉式窑洞里的一户人家,窑龄20多年。胡力/摄。


    2008年3月28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湾乡红旗村,下沉式窑洞里的女孩,窑龄30多年。胡力/摄。

    女孩在北京打工,春节放假回家,这是她的房间。她家的窑院特别大,有12孔,而且装设的很漂亮。当地人称这种窑院叫“地坑院”。


    2008年3月29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长乐镇南图村二组,一座下沉式窑洞里的人家,窑龄50多年。胡力/摄。

    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这家人都要烧香磕头拜祖宗,这家窑壁上挂的叫“纪念堂”,是花400元请人专门绘制的族谱。


    2008年3月29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村镇后南吴村,一座下沉式窑洞里的奶奶与孙子,窑龄100多年。胡力/摄。


    2008年3月30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杜马乡马村,49年窑龄的下沉式窑洞里的居民。胡力/摄。


    2008年3月30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杜马乡马村,靠崖式四合院窑洞,窑龄40多年胡力/摄。

    这座窑院三面用土墙围着,正中是窑院大门,两小女孩背后是窑院照壁,照壁中央安放着敬土地神的神龛。


    2008年3月30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杜马乡马村,一座下沉式窑洞里抱孩子的小姑娘,窑龄40多年。胡力/摄。

    她站的地方是窑洞的门洞窑,从地面通下地下窑院的通道,门洞窑内一般都挖有水井,直径1米左右,深二三十米,供人畜饮用。


    2008年4月,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窑洞里正在做作业的孩子。窑洞类型:独立式窑洞;窑龄:20多年。胡力/摄。


    2008年4月26日,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沙洛口村,这是一户靠崖式窑洞,大窑洞里面还套着小窑洞,窑龄已达100多年。胡力/摄。


    2008年4月26日,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沙洛口村,一户靠崖式窑洞里的主人,窑龄100多年。胡力/摄。

   这户主人坐的地方叫拐窑,就是在主窑内侧又挖一个小窑洞,以增加窑洞内部使用面积。


    2008年4月27日,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沙鱼沟村,一户靠崖式窑洞,窑龄100多年,这是当地居住时间最长的窑洞。胡力/摄。


    2008年4月27日,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沙鱼沟村,这是一户靠崖式窑洞,窑龄13年。胡力/摄。

    他们家窑洞最近刚用红砖砌过,主窑内挖了四个“坎”,四个“”里铺了四张床,供子女们春节回来睡觉使用。


    2008年5月1日,山西省霍州市李曹镇王家岭村,一户靠崖式窑洞里的一家人,窑龄30多年。胡力/摄。


    2008年10月,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在窑洞家门口抽烟的老汉。胡力/摄。窑洞类型:靠崖式窑洞;窑龄:80多年。


    2008年9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红羊乡石砚子村,靠崖式窑洞里祖孙三代合影。胡力/摄。


    2008年10月3日,甘肃省平凉市灵山县十字镇青岗铺村,这是一座下沉式五孔窑洞的窑院,窑龄40多年。胡力/摄。


    2010年5月2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神头乡后宽村,独立式窑洞里的两位老人,这座窑洞已经100多年。胡力/摄。

文化篇·向后向后

    社火活动是中国人祈福“土神”保佑生活殷实、借助“火仙”来消灾驱邪的民间求神仪式。

    宝鸡素有“中国社火之乡”美誉,陇县社火声名遐迩,有着繁多的种类和完整的形态。

    胡力走进陇县却避开了社火的热闹。他没有专注于精彩的表演或捕捉有趣的情节,而是抓住社火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脸谱与服饰、道具。

    用最直接、最直白方式让社火人物矗立于户外环境之下一反一正,拍摄他们的静态肖像。

    摈弃一切喧嚣和热闹,让心绪归零、让影像归零,这样彼此皆可免去躁动,免去偶然性,清晰显见出民间文化的沉淀与本质特性。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张辽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糜夫人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关羽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李元霸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姜慈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宇文成都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薛丁山扮相胡力/摄。 


    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甘夫人扮相胡力/摄。


    2007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诸葛亮扮相胡力/摄。  


    2007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国太扮相胡力/摄。


    2007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丞相扮相胡力/摄。

   

    2007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帝王扮相胡力/摄。

民俗篇·中原

     在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前4000年,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族文化之根在这里扎得太深,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肇始文明的灵光经过6000年的时光仍然滋润着中原大地。

    胡力的《中原》摄影作品是迄今为止以影像方式表现中原百姓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最为丰富和厚重的摄影作品。


    2005年5月,河南开封市,龙亭广场上小息的市民。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雷寨村,结队赶三元宫庙会的队伍。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雷寨村三元宫庙会,庙会上两位吹大喇叭的农民艺人。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雷寨村三元宫庙会,香客在庙前烧香磕头。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雷寨村,路边祭祀。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庙内上香的香客。胡力/摄。


    2005年11月,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旗子上写着自己名字到雷寨村三元宫庙会烧香的老人。胡力/摄。


    2005年12月,河南省襄城县丁营乡百宁岗,五岳庙庙会上卖糖的小贩。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商丘市,古城门外遛狗人。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濮阳市五星乡,酒席上的蒸碗。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商丘市,看手相。胡力/摄。


    2006年2月, 河南省濮阳市五星乡,等待上场的戏曲演员。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濮阳市五星乡堌堆村,东阁庙里拜佛人。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浚县,庙会上烧香敬神。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浚县,庙会上的香客。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宝丰县杨庄镇,马街书会上的说唱表演。胡力/摄。


    2006年,河南省濮阳市五星乡,在打麦场上休息的演员。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浚县,等待上场表演的高跷队。胡力/摄。


   2006年2月,河南省濮阳市五星乡,瑕丘村庙会上划旱船。胡力/摄。


    2006年7月,河南省开封市,训狗。胡力/摄。


    2012年2月,河南省长垣县魏庄镇,大车村庙会上划旱船。胡力/摄。


    2014年2月,河南省滑县道口镇,化好妆的高跷队。胡力/摄。


    2014年3月,河南省淮阳县,庙会上摄影师扛的道具狮子。胡力/摄。


    2014年3月,河南省淮阳县,算命。胡力/摄。


    2015年,河南省滑县道口镇,庙会上的小演员。胡力/摄。

    敬告:本文由胡力授权刊发,照片版权归胡力所有。未经老师授权,任何个人与团体不得挪作它用 ,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你想收藏本文照片,请给本公众号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与物主联系,帮你完成心愿。


微 言 大 义

   胡力先生是土生土长河南人,中原深厚的华夏文化已然融入他的血液里。

   如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正大踏步迈向商业文明王国,中国千年固有的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农耕文明必然要被抛弃。

   而我们的传统恰恰是由农耕文明孕育而成的,在现代与传统冲撞下,我们需要的是推陈出新,慢慢的我们也在丢弃自己固有的东西,自己的根。

   胡力不是在用镜头记录、保护这些行将消失的中原文化之根,而是在用影像去思考,他在思考,他在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