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肾病治疗七大误区

 大隆龙 2017-04-05

肾病治疗过程中有哪些误区呢?而这些误区又会带给患者哪些影响?详细解读:

病因误区:

1、感冒,劳累,炎症(这只是诱因和加重因素)

2、内环境紊乱、免疫失调,也就是一个人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免疫失调及阴阳失衡,最终导致百病丛生,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发现病情误区:

1、肾单位100多万个/肾,代偿能力非常大。

2、温柔杀手,隐匿性发展(75%以上才有感觉)。

3、出现症状:眼睑浮肿,口中氨味,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抽筋等。

检查误区:

1、尿蛋白、隐血、血肌酐、尿素氮(表面指标作为判断肾脏损伤损坏程度地的标,从而忽略了肾脏的病理结构变化的检查,最终“越治越重”)。

2、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有创检查)

3、双肾ECT能准确测出肾脏血流灌注,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排泄情况,使得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对临床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更大,在临床上越来越受欢迎。

治疗误区:

1、肾炎:单纯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雷公藤、环磷酰胺、环孢素)来控制尿蛋白尿隐血,看似好转,而事实上是“闭门留寇”,把导致破坏肾脏的免疫性物质也堵在肾脏的内部,反而加速肾脏的破坏,久而久之,出现炎症-增生-硬化-坏死-肾衰竭。

2、肾衰:单纯从控制活动,限制饮食以及口服排毒药物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结肠透析等治疗使血肌酐暂时下降,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来恢复肾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单纯的减少了血肌酐的产生和医源性的帮助肾脏来排毒,而并不是从根本上来恢复肾脏的功能,等残存肾单位耗费殆尽,血肌酐、尿素氮就会突然猛升,病情急剧恶化。(血肌酐的代谢途径)

用药途径误区:

口服、注射、静脉点滴等。进入胃肠道,分散吸收,甚至经过肾脏排泄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顾此失彼。

应该打破常规,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症、病候、病因、病理选择不同的药物,增加肾脏的血流灌注,改善肾脏的病理结构,从而恢复肾功能。

判断病情的误区:

常规上很多患者往往都是通过观察尿蛋白、尿隐血、血肌酐、尿素氮,肾脏囊肿的大小的变化结果作为治疗方法的评价,殊不知,临床采用了“非法”的临床治疗手段,如果不从肾脏的病理损伤入手,单纯应用控制尿蛋白的药物(强的松、环磷酰胺)、控制饮食(控制蛋白及磷的摄入)、应用排毒药(药用炭、尿毒清颗粒)等措施可以使指标暂时性的好转而不解决肾脏的病理损害问题,会最终导致肾单位逐渐减少,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期只能靠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了。

病情管理误区:

评价治疗有效的金指标——双肾ECT

为确保肾病、尿毒症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十大标准和八大心态)

十大标准:人变标准、饮食标准、休息标准、环境标准、探视标准、血压标准、大便标准、睡眠标准、陪护标准、体重标准。

八大心态:空杯心态、相信心态、改变心态、聚焦心态、执行心态、放下心态、反思心态、爱的心态。

在大家的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请及时与微信jksf0123肾病专家多沟通,希望更多患者走出这些误区,真正的恢复健康,幸福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