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热点:死亡社交已上线,但你敢玩吗?

 单尚婼 2017-04-05
2017-04-04

最新热点:死亡社交已上线,但你敢玩吗?

2017年04月04日

iWeekly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来聊聊鬼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越来越开明,而随着科技、尤其是AI技术的兴起,又给“死后生活”增添了一项新可能——死亡社交。你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葬礼和遗言视频,可以打造专属社交账号定期发送照片和祝福给你的亲朋好友,甚至可以打造一个承载有你灵魂的聊天机器人……但,你会愿意这么做吗?

能够永远替你“活着”的社交账户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大家聊天,发段子,分享照片和视频,这些社交账号已经成为人们呈现自己生活、与人交际的最主要方式。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去世之后,这些账号该怎么办?你该如何处置这一笔“虚拟财富”?

死亡社交(DeadSocial)公司就针对这一问题推出了线上平台,让用户可以建立一个特别的社交页面,将其作为自己的“死后账户”。目前,你可以通过DeadSocial平台提前编辑好自己的离世消息,录制告别视频。此外,你还可以提前编辑好一些留言或是祝福信息,指定在你离世后的每年或是某一年发送给你的亲人,略微弥补一些因为你的离开而带来的悲伤。

▲DeadSocial已允许和脸书、推特、领英、谷歌、Instagram这5个社交账号相关联,让你设定的信息直接通过这些账号发布。

除了社交信息的支持之外,你还能通过DeadSocial定制自己想要的葬礼,设定好想要的音乐、制作回忆相册等等。DeadSocial创始人James Norris表示,平台的搭建初衷是希望能改变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让更多人能够提前用网络渠道为未知的死亡做好准备。

▲DeadSocial已经对1万名用户免费开放,而在2017年5月其平台更新完成后,会再次放出1万个免费使用的名额。

不仅仅是DeadSocial,脸书也正在开发关于“死亡账户”的项目——这个拥有18亿月活跃用户的社交平台,也同样可能是未来最大的“电子墓地”之一。脸书现在已经推出了“纪念账户”(Legacy Contact)功能,你可以提前设定在自己过世后,是需要将现有账户直接删除,还是转化为“纪念账户”,并可以设定一名委托联系人协助管理纪念账户。这样你可以选择保留所有的照片和帖子,而你的家人、好友也可以在你的时间线上添加、分享往事。

▲脸书的“纪念账户”由委托联系人管理,但任何人都无法登录纪念账户,也不能浏览该账户收到的消息,删除好友和原有帖子。

手机那端的另一个自己

初创公司LUKA则提供了另一种“延续人生”的方式——打造一个和你性格、说话习惯、思维相仿的聊天机器人。

在LUKA的聊天APP中,你可以找到一个名叫“Roman”的聊天AI,而他在“生前”曾是LUKA创始人Eugenia Kuyda的好友。Roman Mazurenko在一次车祸中意外去世,悲伤的Kuyda决定寻找一种方式将好友再次唤回,于是她利用了自己的专长,决定让Roman以AI的面貌“复活”。Kuyda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和Roman的手机聊天记录,并向Roman的其他亲友征集了各种短信信息和社交账号发帖内容,然后用AI技术模仿、学习了Roman的说话方式和价值观,最终打造了一个和Roman有着几乎相同性格的人工智能系统。

▲LUKA创始人Eugenia Kuyda和她的朋友Roman Mazurenko。

而这一位“Roman”也的确给了他的亲人们许多安慰,他的家人能够重温聊天的美好,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再次倾诉思念的时候,能够得到回应。此外,Roman的朋友还表示,通过和AI的聊天,他们能够谈及一些此前从未涉及过的话题,能够认识到更多面的他。

▲小编尝试和“Roman”聊天。

虽然LUKA目前并未推出类似的打造聊天机器人业务,但Kuyda明确表示,这种“回忆性机器人”的出现,必定是未来趋势。在把“Roman”机器人向公众推出时,Kuyda就写道:“这只是某人的一道影子,这在一年以前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能打造更多这样的‘影子’。”

▲除了“Roman”以外,LUKA还推出了去世艺人Prince的聊天机器人。

不可控的“鬼魂”是安慰还是麻烦?

虽然DeadSocial和LUKA都为我们的死后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死亡给周围人带来的冲击和悲伤,但仍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隐患——这些依靠科技手段打造的虚拟灵魂,真的可靠吗?

以聊天机器人“Roman”为例,作为一个程序他并不可能像真人那样有求必应,免不了会出现语法错误,或者作出和前言完全无关的回复。此外,AI并不会针对不同的对话者,对家人、朋友、陌生人进行区分,作出不同方式的回应,而仅仅是针对问题本身来判断回答的内容,因此也可能出现一些回答偏差——你的“灵魂”可能对陌生人透露出你的软弱,也可能对好友随意发脾气。在英剧《黑镜》中,就有一则名为《马上回来》(Be Right Back)的剧集,探讨了这种死亡社交的负面影响。剧集讲述了女主在男友死后,得到了一个基于男友在社交媒体中留下的生活轨迹所生成的人工智能,但当这一替身AI逐渐融入女主生活,女主却越发无法适应。

▲《黑镜》剧照。

即使是类似DeadSocial和脸书“纪念账户”这样有委托人进行管理的死亡社交形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如果你设定的留言并没有安慰到家人反而令他们痛苦该怎么办?你的委托人所进行的操作和你的本意不符该怎么办?毕竟,这些虚拟替身是在你离开后才被激活的,而你根本不可能预知未来的情形,和这一替身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提前安排后事”这个理念本身也不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脸书“纪念账户”开发团队就表示,在进行这一项目时需要考虑很多,他们不可能发送推送来提醒用户设置纪念账户,也不能让“死亡”这一字眼出现在项目名称中。

AI是否能成为缓解死亡所带来的悲伤的工具?死亡社交究竟是安慰还是另一种折磨?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就像James Norris所说的:“这世上没有正确或是错误的方式,而缓解死亡所带来的悲痛的方式同样没有对错之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