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威 1988 年出生,属于那种资质一般的孩子。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在派对上介绍三个新朋友给他,在第三个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第一个叫啥,修威就已经忘了。( 记忆力可是智商的重要标志之一啊~ ) 所以,初中转学前,他的平均成绩一直是 C。
转学后,他到了一个更优秀的班,同学们都很厉害,修威也开始接触到学习技巧,他不甘心更加垫底,又对学习方法很感兴趣,就投入地研究起来,成绩随之提升到 B。 上高中后,因为评分方式改变,科目也更难,修威的成绩一度下滑,但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一套的他,很快就追了上来,最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考取了挪威最好的商学院。 高中及大学期间,修威阅读了超过 40 本讲学习方法的书,到美国、德国做过交换生,又参与过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巴西、印尼、乌干达的短期交换计划,在不同地方实践、体会有用的学习诀窍。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 GMAT 考试,在之前 5 年的百万名考生中,成绩排名前 6%,申请到了牛津大学和沃顿商学院,并获得了包括傅尔布莱特 ( The Fulbright Scholarship ) 在内的数万美元奖学金,成了名副其实的学霸。
然后,修威就把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写成了一本书——《超级学习》( Super student )。 这本书在挪威大受追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连挪威的教育部长都亲自站台推荐。
在书中,修威提出,天生聪明固然好,但不聪明也完全不必气馁。 因为,他通过大量阅读及实践研究发现:学业成就是智商、时间、背景知识、学习技巧、表现技巧、心态,6 个因素综合决定的。 其中,前三项,我们能提升的空间是很小的——智商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背景知识是先前累积的,学习时间一天最多 24 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人人相差无几。 好在,后三项人人都能努力改进,只要善用技巧,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研究人员曾对四百多名澳洲学生进行过系列访谈,发现成绩最优异的学生都能善用学习技巧,效率远超其他学生。 心理学家 Kenneth L. Higbee 也发现,高智商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擅长发现及运用诀窍。 2 书中提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技巧,包括时间管理、阅读技巧、笔记技巧、记忆技巧,四个方面。 修威说,他大一第二个学期,一心想着全力以赴,取得好成绩。 于是,他决定:每章读两遍,抄一堆笔记,好好写作业,课前做预习,多读参考书。 结果,一个月后,修威的每门功课都通通落后。他试着追上进度,却愈追愈落后,最后心灰意冷,再也提不起劲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修威认为,当时他犯了很多学生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完全不切实际,既高估了可用的时间,又低估了读书要花费的时间。 比如,他估计一小时能读完《个体经济学》的一章,但每章有三十页,字又小又密,艰涩难懂,还是英文的,一小时远远读不完。 于是,每个环节都拖拉,一个任务压一个,该学的学不完,压力山大,成绩当然会落后。 渐渐地,修威悟到,时间管理切忌好高骛远,如果功课多、时间短,就要有取舍,捡最重要的先做,次要的事可以安排到等车之类的零散时间,或者已经感到疲累的垃圾时间。 不同科目之间也一样。 与其火力全开,闷着头朝所有学科猛攻,又累又顾不过来,还不如先做好战略部署,了解各个科目的特点、关键,分清主次先后,想清楚怎样达成目标,再采取行动。 修威说,学会破解每一科的密码很关键,所谓密码就是关键点和大方向。可以提前跟老师、学长请教,针对不同科目采取不同策略:重理解的,重背诵的,重细节的,重理论的……挑重点使劲,最能事半功倍。 阅读、笔记、背诵都是这个理儿。 以前,修威读书都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后来他抛弃了这个 “ 执念 ”,学会了取舍,还会根据阅读内容调整阅读速度。 记笔记,他会用 “ 康奈尔笔记法 ”,记录后迅速概括重点背诵,再整理出摘要定期复习。 在修威看来,所有的学习技巧本质上都是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然后,合理配置资源,迅速解决问题,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效率高,效果好,省下时间睡觉、锻炼、休闲、打工,都不耽误。 可以说,修威的 “ 超级学习法 ”,生活、职场的方方面面都适用,难怪普通学生和教育部长都追捧。 3 话说回来,一个常年拿 C 的孩子,突然转到了尖子班,不但没自卑受挫,反倒一门心思爱上了学习,这心态也真是赞呐。 所以说,修威从学渣变学霸,表面看是 “ 超级学习法 ” 的功劳,可深挖根源,还是他的 “ 成长型思维模式 ” 起了作用。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 · 德维克( Carol S. Dweck )研究发现,人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 )。 德维克教授据此写成了一本书——《心智模式:关于成功的全新心理学》( 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这本书连续 500 周蝉联亚马逊畅销书榜,创下了亚马逊畅销书榜的最长纪录,是比尔 · 盖茨 2015 年唯一推荐的心理学书籍。
卡罗 · 德维克教授
《 心智模式:关于成功的全新心理学 》 “ 固定型思维模式 ” 的人认为,能力=天赋,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所以,他们总是急于证明自己聪明能干,这让他们更倾向于逃避挑战,遇到挫折也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失败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是个没有天赋的人。 这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因为,面对错误和批评,他们或者选择无视,或者将其视为人身攻击,不是开启防御模式、进行反攻,就是不堪承受,转而责怪别人。 “ 固定型思维模式 ” 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是不敢努力的,因为如果竭尽全力还失败了,那真是连个借口都没有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会把别人的成功视为威胁,嫉妒他人 “天生” 有优势。 有 “ 成长型思维模式 ” 的人,会把个人素质视为起点,把能力视为努力的结果,追求不断进步,并认为人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成长。 他们乐于迎接挑战,对意见反馈持欢迎态度,擅于从挫折、失败和他人的成功中学习。
德维克教授说,“ 基因确实决定了我们的智商和天赋,但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特质,却是心智模式,它才是影响一个人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终身成就、人生道路最重要的关键。” 甚至在情感关系上也是如此。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如果一份情感还需要经营,就说明两个人不合适。他们认为人的特质是不变的,所以,美好的爱情应该一见钟情、相爱一生。 但事实上,选择一个伴侣就是选择了一堆问题,选择了一个努力的起点而已。完美的爱情不是自动出现的,如果停止滋养灌溉,关系就会随之枯萎。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德维克教授发现,称赞儿童的智力,从长期看,是有损孩子表现的。 “ 你学得好快!真聪明!” “ 天呐!你画得好棒,简直就是未来的毕加索!” “ 好厉害!你没复习就考了个满分!” 这些称赞,我们经常能听到,表面看是支持、激励,但其中隐含的信息却是—— “ 如果学得不快,我就不聪明。” “ 我不能练习画画,否则别人就会发现我不是毕加索。” “ 以后考试都不能复习,否则我就不够厉害。” 因此,德维克教授建议家长,称赞孩子的努力和成果,不要评价其人格特质,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Don’t judge. Don’ t label. 因为,“ 正面标签会让孩子患得患失,负面标签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再回过头来看修威的成长经历,我们就完全能解释通了。 显然,修威的 “ 成长型思维模式 ” 帮了他大忙,让他把平庸的资质、平均 C 的成绩、优秀的同学,都视为努力的起点,而非固定的劣势,持续改进,从失败的反馈中不断学习,最终学渣变学霸。 现在你明白,修威的书为什么风靡挪威了吧? 因为,他的经历,人人都能效仿,即使学渣也不例外。 想听彩色斑马故事配乐的小朋友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的“斑会”有惊喜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