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新说》经脉——五输穴

 guodongs 2017-04-05



导读:关于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都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循行,手阴经和足阳经的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与十二经脉是相逆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是针灸界模糊的,众说纷纭,都有理,又都经不起推敲。如果我们对卫气足够认知和了解的话,就不会感到疑惑了。



谈到根本的问题,就要涉及到原穴与五输穴的研究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六腑六,六六三十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五也。”又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经》一开篇就很清晰的告诉我们,脏腑有病主治五脏六腑十二原,经脉的问题主治五输和十五络。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关于脏腑十二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这里讲的是五脏的原穴。左右各一共计十个,加上膏和肓的原穴各一个,总共是十二个。六腑的十二原穴详见《灵枢·本输篇》所述。五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腧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六腑的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单独另置一穴。


五脏十二原穴

五脏
原穴太渊大陵太白太冲太溪鸠尾脖胦

六腑十二原穴

六腑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原穴合谷腕骨冲阳丘墟京骨阳池


五脏十二原里,有膏之原和肓之原,这里有必要讲解一下。

《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

《素问·痹论篇》“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素问·腹中论篇》“肓之原在脐下。”

由此可知,肓之原脖胦,实际上就是肚脐。

膏之原在鸠尾。膏脂肪。心下膏,膏下肓,肓下鬲。

那么,膏之原的鸠尾,有什么意义?

《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膈,是指膈肌。

《灵枢·邪客篇》“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替心受邪,代心受过。心主神明,主血脉,诸脉都属于心。所以《灵枢·经脉篇》说“主脉所生病”。

背上的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殿的卫外围墙建筑,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包络是心室的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厥阴俞两侧是膏肓穴。

根据以上分析,我借用一幅解剖图来作为膏之原的解释:



十五络穴的“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合称“十五络穴”。



五输穴详见于《灵枢·本输》,是十二经脉中各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关于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都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循行,手阴经和足阳经的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与十二经脉是相逆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是针灸界模糊的,众说纷纭,都有理,又都经不起推敲。

 

如果我们对卫气足够认知和了解的话,就不会感到疑惑了。五输穴其实调理的是卫气,虽然也在营气经脉的路线上,但是并非直接调理营气经脉本身,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卫气慓疾先跑到四肢末端,然后再与营气阴阳相合,从四肢末端往肘膝方向循行。

 

《灵枢·终始》“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灵枢·邪客》“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营荣四末,卫行四末。五输穴分布在四肢末端,所以五输穴的循行,其实是卫气交合于营气的主要方式。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把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所以将“井、荥、输、经、合”这五种水流的形态,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井”,经气所出——如同泉眼,水的源头从地下涌出来,称为“井”,其脉气浅小,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端或内侧。


“荥”,经气所溜——如同刚流出来的泉水,平滑微流,称为“荥”,脉气比较柔,如同“溜过”,穴位在指(趾)掌(跖)部。


“输”,经气所注——水流由浅入深,地势曲折落差,导致流速开始变快,称为“输”,脉气较盛,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经气所行——比喻水在通畅的河床中流过,形成河流或支流,线路比较平直,称为“经”,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胫部。


“合”,经气充盈——支流汇合进入主流,称为“合”,百川最后汇合入海,经脉最终也是回归脏腑,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部位。

 

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难经·六十八难》:

井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回复关键字“立新说”,收阅本栏目近期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