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2017将出台中小学德育支持政策!他将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长沙7喜 2017-04-06

“德育质量比较好的中小学,普遍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一些学校还停留在课堂上,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做得还远远不够。”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吕玉刚


2017年将出台4项中小学德育支持政策


2017年,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政策支撑和方法指导——


1、颁布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吕玉刚司长透露,《指南》会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的四大特点:


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分不同学段从操作层面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解决好学校德育工作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切实把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名学生。


2、2017年,教育部将配套制订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教师手册及家长手册


3、研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中小学分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指南,并开展心理健康和中小学思想品德状况监测。


4、2017年,教育部在继续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重视把影视教育这个生动的德育载体用好,将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举办中小学电影周,为中小学开展好影视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当下校园德育存在哪些弊病?
1

违背孩子成长特点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德育?


我们的德育目标是针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然而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现代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首先,这一批孩子大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其次,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接受了多元文化价值的洗礼。


“独”与“网”,这两点使当今学生呈现出“开创化”和“封闭性”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


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话语权要求很高,对个性化生活的要求更高;


但同时,在生活方面却表现出“封闭性”,不愿意与人过多地交流,呈现出单一的网络媒体社交生活,现实感非常弱。


我们的孩子已经变了,教育者却还在用过去的眼光搞德育,收效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


目标功利化、内容抽象化是当今德育的弊病


一位陕西的家长曾在网络社区里吐槽:


4岁的儿子上幼儿园小班,每天接送路上,孩子都会背诵24字核心价值观、咸阳名片、咸阳精神。


家长连发疑问:“这是否是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呢?在幼儿园里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否合适?又或者是为应付某领导的检查而要求这么做呢?”这样的疑问,谁能解答?


同样,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学校一般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有相应的配套教材,书本上关于品德的定义也是需要背下来的。


但是,没有过程体验的德育带给孩子的是什么?这些抽象的内容能让孩子实现心灵的内化与行为的自律吗?


德育上的抽象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造成的长远危害在于:


儿童和青少年参于其中的许多社会化场景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仅停留在意识表面。一般来说,真理主要诉诸知识,而价值观和信仰主要诉诸情感,而情感培养是不能靠命令的。


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真实的教育,德育必须源于生活。道德的内容距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就越小,其可行性也就越低。


我们给孩子精心编纂了课本,却忘了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本身。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德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校园德育需做好这几个方面


立德树人,乃学校之根本。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实践中的学校德育,似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


若秉承理想而罔顾现实,便可能令孩子无法适应“骨感”的现实生活,以至于产生“德育是害孩子,还是利孩子”的疑惑和忧虑;


若拘泥于现实而疏于理想,又可能让儿童无法超越“一己之私”,以至于培养出无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难之下,学校德育究竟何以作为?


破解学校德育的此种两难,还需回到学校作为专门育人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一原点上来。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学校德育无非就是做好这样几方面的事:


1
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


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首先是“要让孩子能做、能遇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这些“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能够为孩子童成长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


建议:


一是从促进孩子成长出发而产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诸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等;


二是专门化的道德经验,亦即从学校的道德目的出发,通过组织专门活动而令孩子童所产生的生活经验,表现为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动机驱动下的亲社会行为。


这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在孩子的头脑中不断建构着有益于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生活图式。


2
帮助孩子确立道德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在德育的意义上,这种被称作“行为先导”的东西,便是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它既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看法、立场、观点,也是人们对社会行为在道德与非道德上的一种界限划分和尺度把握,具有持久性、稳定性。


学校的职能,就是要帮助儿童确立道德观念。


建议:


一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埋下“道德种子”并生根发芽,令道德观念从无到有,建立新观念;


二是通过精心呵护,令“道德幼苗”可以稳固根基,并逐渐变得枝繁叶茂,也就是使已有的观念得到强化;


三是知寒暑易节,晓时令更迭,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


四是整枝剪叶,除草施肥,亦即使已有的观念不断得到提升,以求可以成就“参天大树”。


3
指导儿童学“过”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也好,价值也罢,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并存在于无限多样的生活经验之中。


一个人只要在人世间,无论他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生活都总是在“过”之中。


但一个人要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过”生活,令人生有价值,让生活充满意义,却需要有专门的启发和引导。


学校的责任便在于,既要告诉儿童懂得吃什么和如何吃才算健康,穿什么和如何穿才算美丽,玩什么和如何玩才算开心.


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在吃喝玩乐之外,还有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值得为之做出不懈努力。


3
发展孩子的道德能力


人们之所以对实践中的学校德育心存芥蒂,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可能令儿童由“道德盲”变成“道德傻子”,以至于“好孩子”“乖孩子”总是有点“不识时务”,以至于吃亏、上当。


除却现实社会过于“世故”“老成”之外,个中关键就在于:


学校在养成习惯、培育德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儿童道德能力的培养,令他们面对生活情境,缺少确切感知和准确判断,遑论行为选择和付诸行动,往往依据表象、在惯习之下作出非此即彼的行为反应。


在一个道德自主权“已交还给个人”的时代,发展儿童的道德能力,业已成为学校德育之要务。


地方案例


江苏省: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

前几日,江苏省发布通知:开始启动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


从“十三五”起,每年建设50个左右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逐步实现项目的广泛覆盖,形成省市县校共同建设网络,成为践行立德树人、促进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的奠基工程。


项目建设:


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要统筹课堂教学、资源环境、系统保障等各个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1.建设有亲和力的学生发展中心


着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适合学生,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品格方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中心。


深化心理健康指导,不断拓展心理辅导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切实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学习困难指导,通过设立学习能力指导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研究以积极心理学推进教学改革,普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天赋等,开展覆盖到每一位学生的升学、生涯教育指导,并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测试和改进,帮助学生明晰和树立正确的专业取向和职业理想。


2.创新有感染力的课堂范式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小学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载体。


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本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育人模式。


构建德育课堂新范式,围绕“创新”和“范式”,推进教学内容在鲜活、生动、有趣中明理,使课堂教学呈现强烈的感召力,真正为学生喜闻乐见。




3.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 


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与校外各种德育资源和各类专题教育场所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互通。


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开拓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创新育人资源载体,整体创设校园育人环境,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校园,从设计到施工,要重视全过程的校园物型课程建设,体现物态造型的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让学生可感悟、可学用、可传承。


4.发展有鲜活力的学生社团 


学校社团建设和活动是锤炼中小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方式。


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惠及每位学生,注重推进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推进学生社团自主化管理,引领学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提升,不断提高学生谋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为学生社团做指导和服务。


5.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


学校应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在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中的骨干作用,让项目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和服务学校的发展。


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室)等方式,大力提高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形成保障机制,打造独特的团队育人品牌模式。


要开展品格提升的实证研究,加强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以典型案例、实证效果,激励广大教师争做中小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并在全体学生身上展现实际效果。


6. 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


要强化家庭教育,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家长自觉学习引领孩子主动读书,以家长行为端正引领孩子举止文明,以家庭气氛和谐引领孩子在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家长的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在校理性处理偶发的矛盾。


活化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时空,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实化在线教育,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育人平台,突破时空的限制,让立德树人在处处、时时、事事都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给予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