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小钱的学问!

 奥迪A60eph4izt 2017-04-06

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人不注意的问题,其实,“花小钱”蕴含着大学问。

1

《魔鬼经济学》一书中提到过一个“以色列幼儿园”的故事,大意是:

有几个经济学家选了以色列的六个幼儿园,搞了一项“迟到罚款”实验——具体来说,如果你接孩子迟到十分钟,将会被幼儿园罚款三美元。

结果适得其反,这六个幼儿园接孩子的迟到率全都显著增加。即使后来取消了罚款规定,这些幼儿园的迟到率仍高于其他幼儿园。

花小钱的学问!

其实原因很简单。本来家长知道自己迟到就会让幼儿园老师下不了班,这就欠了老师一个人情。可是现在实行罚款制度,等同于花钱买了一项服务——接孩子没必要紧赶慢赶,实在来不及就花点钱呗。

其实这个实验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因为他没有考虑到罚款额度的因素,如果设计六个不同的额度,很可能结果就不同了。

但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小钱不如人情重,以色列幼儿园家长们本来以为老师情义无价,罚款制度一公布才发现原来价格是十分钟三美元。

2

《隐形动机》一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实验经济学”的案例,对我们“怎样花小钱”很有启发。

这个实验是让高中生当志愿者,挨家挨户敲门搞募捐。研究者把高中生们分为三组:

对第一组学生,研究者主要给他们精神鼓励:这个捐款很重要,能帮助很多人!

对第二组学生,研究者主要给他们金钱奖励:你募集来多少捐款,我们就给你相当于1%捐款的奖金。而且这个钱是我们给,不从捐款里出。

对第三组也是给奖金,但力度更大,是10%。

花小钱的学问!

结果第一组,那些没任何奖金,纯粹为帮别人而去募捐的人,走家串户最卖力气,拿到的捐款也是最多的。

10%奖金组的成绩排第二,而1%奖金组募集来的捐款最少。

所以钱给少了还不如不给,人并非做什么都是为钱,有时候精神上的鼓励就比给钱有效得多——至少比给小钱有效得多。

3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让志愿者回收易拉罐。如果你告诉志愿者,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地球环境,他们会很有干劲。如果你告诉他们回收一个给五分钱,可能会没人理你。

那么你想让人干一件比较乏味的事情,不涉及环保、慈善这些高大上的理念,精神鼓励就用不上了,也许你只能给钱,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给呢?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个例子:

某公司相对客户搞个调查,希望用户能花点时间,上网填一份问卷表格。像这样的事如果没报酬可能没人会做,但给钱有两种做法。

一个办法是让用户先填表,表填好了给一笔钱作为奖励。

另一个办法是直接给用户寄现金,然后请求他填表——也许用户平白无故收了钱感觉过意不去,就帮你填表做为回报。

花小钱的学问!

哪种方法好呢?

经济学家就把用户搞了随机分组,有些是先填表再给钱,有些是收到了带有现金的信封,结果是这样的:

如果给的钱较少,每人15美元以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给钱 ,争取赢得用户的回报心。

如果给的钱较多,比如你可以给每个人30美元,那么如果先给钱的话显然你发不出去多少个信封,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求客户填了表之后才给他钱。

所以,小钱要先给,大钱要后给。你让我去花时间去挣一笔小钱,我懒得理你;但如果你钱已经给我了,我不愿意欠你这个人情,所以我帮你。换句话说,当钱较少的时候,人比较讲感情,并非是经济思维;当涉及到的钱比较多的时候,人就是经济思维了。

思考:

其实这个道理,中国人一听就明白。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如果要打算给别人一点小恩小惠,就牢记一点就够了——不计回报地主动给。

经济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会对激励作出反映”。但是注意,激励不等于金钱。钱只是激励的一种,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感就比钱更有激励作用。那些不在乎幼儿园罚款的家长,不愿意为1%的奖金而拼命募捐的学生,你能说他们是非理性的吗?其实他们恰恰是理性的,他们知道金钱的合理价值。

有些家长可能为了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也可能是自己学经济学走火入魔了,在家庭内部搞奖金制度,倒一次垃圾奖多少钱,洗一次碗给多少钱,陪弟弟玩一次奖多少钱......这样的情况经济学家也研究过,结果是灾难性的。

花小钱的学问!

所以,经济学研究激励,而小钱恰恰不适合作为激励。如果你用罚款罚小钱,别人就会觉得犯规很值得。如果你用小钱作为奖励,别人就会认为干事不值得。小钱最好的用法就是主动、立即、免费送给对方,以期换个人情。

经济学果然是老司机的游戏,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