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 ”的鉴解与趣谈

 杏林独者 2017-04-06

【本草拾遗09期】

承神农文化,传百草精华

字数统计

阅读时间

全文大约

1770个字

读完约需

3分钟

 导语:桂枝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入药历史悠久。桂枝二字首见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桂枝的使用频次较高,并随配伍的不同,功效亦不相同。


图/桂枝

植物形态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采摘时间

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附注:性状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呈黄白色。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金慎之与桂枝


乾隆年间,浙江永嘉县城有一个富户倪富昌,因小妾病,请名医金慎之医治。金慎之搭脉断定是伤寒,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虽用五分桂枝,倪按方服药,服下病加而亡。


倪状告金。金疑,方子没错,病亦对,何故人亡。便让官传“三益堂”老板查对,说方药无误。后官会聚名医研究,都言方与病无错。


后查药渣方知,原来“三益堂”新来的学徒将三分误认为是三钱,配药过重所致,县官断“三益堂”承担倪的丧事全部费用,并在墓旁建一亭叫“桂枝亭”,金自写联解嘲日:“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图/桂枝

性味功效

【药名】桂枝

【别名】柳桂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炮制方法

①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②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③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④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使用注意

注意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名家拾贝

《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纲目》: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本经逢原》: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  

《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参考资料】

1.徐国钧、王强.中草药彩色图谱[M]海峡出版社,2013.7

2.胡皓、胡献国.识中药讲故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


  编辑校对:作者/风晓寒,排/Small铭,校对/青橘医话学术部,图片/因特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为青橘医话原创稿件,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