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甘live第14期|10亿美金,投特斯拉还是知豆?

 AndLib 2017-04-06

阿甘live-全新的实时互动问答

Think Further and Make Difference

本期主题


.

10亿美金,投特斯拉还是知豆?

分享人简介

王理航,拙朴分析员,关注新能源汽车、储能与新材料领域。


本期策划/天曦 · 写在前面 

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最大份额的公交领域都被政府把控,无从插手。 

上游锂矿下游电池更是群雄逐鹿,滴水不漏。

仅剩的乘用车市场,两家龙头,却又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商业逻辑。  

市场派知豆,以低端车占号、老年代步车的思路强行打开市场,短短一年成为中国市场龙头(世界市场龙头)。

价值派特斯拉,以行业内最高端技术建立品牌,通过价值传递的方式进行市场渗透,虽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收效甚微,但是其高估值和先进的理念已然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未敢小觑。 

这两家公司,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正面交锋。 最终的赢家会是屯兵千万、占地为王的知豆,还是精砺其刃、降维打击的特斯拉呢?


1新能源公交车领域还有机会吗?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是有目共睹的,资本扎堆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值不值得投资呢?

这个行业的热度飙升是从特斯拉开始的。自从特斯拉问世以来,整个产业从零零散散到密集扎堆仿佛也就是一夜之间,无数资本和创业者竞相角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虽然点燃行业激情的是乘用车,但其实在行业里,最早推动的是公交车领域,到现在为止公交车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新能源汽车里面市场份额最大的。原因有三点:

  • 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交系统都是国资背景的,从上到下的推动力很强,政府补贴很大,毕竟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基本上都是政府发起的。

  • 二、新能源汽车就是传统行业的升级,绝大多数部件都是沿用的传统汽车,早期大型车厂做新能源车甚至不去单独设计底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政府必须选择那些长期合作、可控性强的车企,才能真正推动新能源车的生产工艺。

  • 三、公交车更加符合行业先驱的要求。公交系统可控性强 ,使用时间和里程可预测,且普遍不长,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车的推广都是从公交系统开始的。这一股风也让许多企业飞上了天。

那么其实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最大份额的市场其实已经渗透的比较完全了,想象空间比较小,原因有两个方面:

  • 一、从供应端角度来看,一方面电池产能已经饱和,在仅有产能之下还要受到乘用车需求的挤压,而扩产需要一定周期,电动公交车的产能势必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电动公交车的产能目前也已经饱和,同样受到产能扩张的限制。而且新能源公交车的渗透率已达40%,天花板效应渐显。

  • 二、 从需求端角度来看,一线城市电动公交车市场在政策大力推动下,爆发式增长期已过。电动公交车的成本约为传统公交车的三倍,在政府补贴放缓的背景下,二三线城市增长只会呈缓慢线性增长,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所以这个领域的想象空间已经很小,作为投资就没有考虑的必要了。


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如何?

新能源汽车想象空间最大的,无疑是乘用车市场,面临这么大的乘用车市场需求,按照正常逻辑,产业链的上下游应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游锂矿钴矿和电池更是群雄逐鹿,想在其中获利也是困难重重。

一、上游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红利期已过

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需求加大,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供需关系,现有的矿产产能不足,所以在新能源行业早期有一波关于锂和钴的行情。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大量资本涌入矿产投资和大宗商品,所以截止到现在,上游原材料的供需关系已经慢慢平衡,价格趋于稳定。

所以在新能源上游的投资里面,对于矿产投资已经可以选择性放弃,原因在于资本比较重,投资周期较长,收益基本可见。另一方面在期货市场上却是有一定投资机会的,在下面讲到三元电池的时候会详细描述。

二、三元电池会是未来几年的主流

看完了最上游的矿产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电池。首先就来谈谈磷酸铁锂好了,毕竟这是比亚迪的骄傲。

磷酸铁锂电池有以下特点:

  • 1、在锂电池里,价格较低。

  • 2、长期来看,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难以达到后几年动力电池补贴的要求。

  • 3、从废旧电池回收的角度出发磷酸铁锂目前的回收价值不高。

从技术路线考虑,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在未来几年,可能连获得补贴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因此除非在没补贴的情况下,成本比能获得补贴的三元电池低磷酸铁锂还低,否则会很不好过。同时下游整车厂补贴也在下降,在车厂控制成本的压力下,恐怕会过的比较艰难。

个人认为能否进一步降低价格,到能与补贴后的三元电池有价格优势是重点。另外如果磷酸铁锂快充技术有进一步提高就更好了。

就目前技术趋势和推动力度角度,三元电池将会是未来的几年内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供货商。单从性能来讲,三元电池的性能优于磷酸铁锂,然而目前对于三元电池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的突然增长导致上游的钴供给不足,价格飞涨。正极材料直接相关的四氧化三钴由年初的20万/吨涨到38-40万元/吨,硫酸钴(20-21%)由5-6万涨到10.7-11万元/吨。而目前来看上游的价格上涨又很难向下游传导,结合目前通常的账期来看,短时间内三元电池企业资金压力会很大

电池补贴的能量密度需求,基本上否决了磷酸铁锂,有一定技术储备的电池厂商都会转向三元电池的生产。所以原有的对于钴的供需关系再次被打破,而由于钴矿的建设生产跟不上需求的速度,所以在短期供需关系中,看好钴的价格

至于前一阵闹的沸沸扬扬,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快充性能非常好,可循环次数高。缺点是能量密度极低,甚至比不上磷酸铁锂电池。可以看出应用场景有限,主要还是集中在公交这种中短途高频次的场合,又或者是做储能。所以未来几年应该是会随着公交市场进行线性增长,但是斜率不会太大,又重资本,投资机会不大。

对于动力电池类企业,我的整体判断是受到上下游的整体压力都很大,而且持续升高的能量密度需求也逼迫电池厂商进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竞争。对于动力电池类的公司我们的建议是看一看公司的实验室技术储备以及了解这些技术量产的可行性。在投资方面认为机会不多,未来几年还会以现在的主流电池为主,市场呈稳定线性增长。

说来说去,新能源汽车还剩下什么投资机会,难道是乘用车?在仅剩的乘用车市场中,现在已经突显出两家龙头公司,以知豆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而不难发现,知豆和特斯拉却是完全相反的商业逻辑。

3特斯拉是一个奇迹

一个没做过汽车行业的老板,开了一家没有汽车制造基因的汽车制造公司,坐落于美国汽车文明不发达的硅谷,却在数年之间,成长为全球闻名的高端汽车品牌。“钢铁侠”Elon Musk,无论是商业逻辑还是企业营销,都做出了教科书般的典范。他在成立特斯拉之初,就做好了完备的顶层设计和战术方针,因为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要想进入一个发展了百余年的传统制造行业但却没有一点背景,光靠画大饼可是撬不动资本和资源的。

而我们知道所谓顶层设计、战略,都是企业家在企业成立初的蓝图规划,一般来说伴随着企业成长,再进行具体战术层面的实施。然而Elon Musk在14年前就做好了完备的顶层设计以及详细的落地执行计划,并且在14年间几乎毫无偏差的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和计划,这在企业家层面已经近乎神迹了。

Musk在十多年前写下的特斯拉三步战略是这样的:

  • 一,生产数量较少、价格昂贵的高端电动汽车;

  • 二、生产价格稍低、数量较多的中高端电动汽车;

  • 三、以大众能负担的价格量产电动汽车。

第一步战略,成为行业龙头。执行方式:通过概念超跑证明理念和技术的可行性。奔驰花了百余年,宝马用了几十年,两家企业经历了二战的洗礼,达到了行业巅峰,成为了高端和技术的代名词,而特斯拉做到这点仅仅用了5年,也就是从提出战略到第一辆车Roadster交付的时间。虽然背负着亏损,承担着高昂的成本,但是特斯拉首先打破了众人对其能力的质疑,大声告诉世人:我不光有能力造车,造出来的车还是行业顶尖。

第二步战略:品牌建立。执行方式:Model S和Model X的发售。如果说Roadster向世界展现了特斯拉的技术能力,那么Model S和Model X才是真正品牌建立的关键。这两款车对标的是宝马7系、奔驰S系以及奥迪A8等豪华轿车。除了顶尖性能,在外观、内饰和工业设计上也是追求可与超跑相比的“奢侈品”属性。由于Roadster的产量极小,所以大家只知道有特斯拉这样一家公司,却还是对新能源车没什么概念。而这两款车的出现真真正正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哦,真正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Musk在做战略设计的时候要把品牌优先于市场呢?众所周知这两款车的定位很高,完全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价格,虽然是好车,可是市场份额却极低。这么做风险不是很大么?其实不然,罗胖在2017跨年演讲时提到过,认知其实是最高的成本,品牌建立即是如此。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充分交流,人们不再满足于廉价快餐式的内容;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家并不再为温饱担忧,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并充实自己,特斯拉正是在这一点上切入的市场。

其实在Model S和Model X上市后,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因为汽车除了是代步工具以外,还是重要的身份象征,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你要买新能源汽车,又很在意身份面子的话,你会买知豆么?会买比亚迪么?你肯定会买特斯拉。那么买不起怎么办?买不起至少我知道特斯拉是最好的,这就够了。这两款车你买不起不要紧,Model 3来了。

第三步战略:占领市场。执行方式:量产真正的目标用户车型。讲到这,才到了Musk可怕的地方。13年的布局,个人和投资者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高估值和故事仿佛看不到曙光,一点点在消磨着投资者的耐心,直到不久前Model 3的上市,特斯拉击碎了所有的质疑,Musk掷子点睛,整盘棋局尘埃落定。

Musk在2003年成立之初就对目标客户做了准确定位,就是中产。在品牌建立完成,市场认知达到相同高度的时候,推出了Model 3。为什么选择中产作为目标客户,原因有两点:

第一,基数庞大。用户基数对最终销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特斯拉现阶段的重点销售区域美国,中产阶级是最庞大的社会群体。而另一个重要的销售区域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与日俱增也决定着未来特斯拉的用户基数;

第二,价值观。中产阶级是比较容易做价值传递的,符合特斯拉品牌路线的战略,从商业逻辑角度,这也是成本最低的推广方式。一旦客户认同了特斯拉的价值观,马上会成为忠实用户,无论对其周围的人,还是子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价值认同慢慢形成,特斯拉的用户会呈几何级增长

事实也证明了特斯拉的战略正确:model 3发布的24小时内,收到 18万人的预订,预订费1000刀,发布会一天就给 Tesla 带来了1.8亿美金收入。预定用户平均选配的车价格是 4.2万美元,总共是价值 75亿美元的订单。至此,特斯拉摆脱了亏损和高昂的成本,真正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在Model 3发布会上,Musk在完成了上一个先于市场十余年的三步走之后,提出了新的战略野心,改变现有的汽车行业结构,让特斯拉成为真正的市场霸主。这一次,不知道传统行业的大佬们做好被颠覆的准备了么?

这一次战略制定同样伴随着清晰地执行策略:遍布美国的充电桩和解决产能问题的超级工厂。长久以来新能源汽车不能远行是许多人购车的障碍,特斯拉预计在2017年底,全球会有 7200 个超级充电桩。超级充电桩一般是建在洲际高速上,类似加油站一样,特斯拉的汽车可以在里面充电20分钟左右得到300 公里的续航里程,然后车主可以继续赶路,直到下一个充电桩。从Model 3发布会上的地图示例来看,特斯拉在2017年底,几乎可以将超级充电桩覆盖整个美国,也就是用特斯拉做长途旅行横跨整个美国轻轻松松。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产能问题一直备受资本关注,按照之前Model S和Model X的生产速度,Model 3的产量很有可能制约其战略发展。发布会上Musk也给出了解决方案——特斯拉在两年前就开始建设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这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工厂,仅次于波音公司位于西雅图的巨型工厂,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生产线,汽车工业巨擘德国也只能望其项背。在这个工厂中还建设有最先进的电池技术车间,这样使得Model 3的电池能力也得到了大大增强。

基于目前的销售情况、预计未来产能的释放、美国现有的庞大中产阶级人数这三点,已经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5年内,美国将迎来大批的传统能源车换代情况,新能源车很快就会侵蚀掉巨大的市场份额,特斯拉将真正地可以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和所有传统汽车竞争。

特斯拉十几年的努力却不仅仅是实现了Musk的工业梦,如果Musk从一开始就只是为了做企业而去制定的这些战术战略,特斯拉绝不会走到今天。成功的背后,是企业家对于企业传递价值的真正认同。同样的事实也证明特斯拉价值传递的成功,用户调查显示现在在美国欧洲购买特斯拉或者电动车的用户,除了中意特斯拉的品质技术之外,最重要的购车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这是在为环保做贡献。

所以对于特斯拉,个人有个大胆的见解:Elon Musk做这个企业,就是一次花了几十亿美金的价值传递活动。而成为行业霸主,改变行业格局,获得了多少估值,赚了多少钱,只不过是这次活动的附加产物而已。

特斯拉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也确实只有在美国这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成熟的资本环境下才能孕育出来。而在中国,想要切入一个众强林立,市场干预度较高的传统行业,也许只有靠知豆的商业战略了。

4知豆:低端走量,典型的中国接地气模式

说到知豆电动车,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传统代步车。山东新大洋成立之初因为没有资质,因此与众泰合作推出了众泰知豆,成功从代步车摇身一变成了能挂新能源汽车牌照的电动汽车。不过合作的时间不长,新大洋带着知豆投入了吉利的怀抱。吉利于15年与新大洋合资成立宁海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新大洋又借着吉利的资质继续生产吉利知豆。到了16年下半年吉利表示,要和知豆分家让其拿到新能源汽车资质,而知豆也不负众望获得了第11张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作为没有过往传统汽车生产经验的民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知豆的发展历程也是堪称坎坷。

知豆采用了与特斯拉完全相反的战略路线。特斯拉前期大资本的投入,通过技术和价值传递建立品牌,最终切入市场。而知豆则是以低端车走量的方式,率先占领市场份额,继而谋求长足发展和撬动资本。那么既然要通过低端取得市场先机,那么成本和现金流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归结起来一个问题:知豆挣钱么?

根据吉利汽车(00175.HK)2015年年度报告,宁海知豆2015年收入34亿元人民币,利润1亿元人民币。而根据网上统计资料,2015年总共销售了24,000多辆知豆,粗算下来,每辆知豆可以产生14万元收入,4300元的利润。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在去年的补贴情况下,知豆是半买半送的卖出去,知豆车的价格有没有新能源汽车的车牌号贵都不好说。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还会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意愿去来买知豆呢?这里要打一个问号。

目前来看知豆依旧是在深耕微型电动车市场。从最新的新闻来看公司准备投资8.8亿建造一个新的生产基地,产能4万辆。假设这个工厂瞬间建成、满负荷运转、全部销售,粗略计算这座工厂需要5年回本。这样的现金流已经是比较可观的了,基本上不用担心企业由于现金短缺转不动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知豆的战略已经成功一半了。那么另一半,成本呢?

在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车中,知豆的成本是可统计中最低的。但是成本低就表示战略成功了么?从知豆的定位来看,知豆的目标人群是有限号政策大中型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着产品可替代性较强,进入壁垒较低的问题。奇瑞、众泰目前已经都有类似定位的车型,对于知豆的车型来讲,归类在微型车,这类微型车说好听点像smart,不好听点太像老年代步车了,难以建立正面形象与口碑。

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再加上知豆本身并不是行业内传统企业,资本资源能力与传统厂商无法抗衡。低成本的和现金流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虽然占得一丝先机,却不得喘息,岌岌可危。知豆要完了么?

国内走低价低端电动汽车的路线面临较大市场定位压力,但是对于出口来说却不一定是坏事。经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可以满足西方国家对于低端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根据知豆电动车官网动态显示,迄今知豆出口五千余辆,出口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斯洛伐克,克罗地亚,西班牙,奥地利,巴西,哥伦比亚等全球15个国家。相比于传统企业,知豆走出国门的步伐要快了许多。知豆的定位更符合小型国家的窄路短程的要求。

市场派的知豆,无论多被人诟病瞧不起,也确实是走出了自己的路,还在出口这方面给了投资者小小的惊喜。所以在我们还在担忧市场补贴国情等问题的时候,慢慢的像知豆这样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和特斯拉一样,这样的企业不也非常值得关注么?


讨论区

参与live的人这样说……


@吃啊吃吃:感觉比亚迪还是国内行业的领先者,您怎么评价比亚迪2015年非公开发行,建设锂电池的项目?

@阿甘live王理航:比亚迪目前也不是全做磷酸铁锂,目前听说比亚迪也在发展三元电池。如果是进一步发展三元电池的话我们还是看好这一个定增的。

@吃啊吃吃:比亚迪科研报告写的是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铁离子只有碳酸铁锂吧,募集150亿元,其中60亿是铁电。

@阿甘live王理航那么我初步估计应该是为了公交吧?公交车对于高性能的要求并不像乘用车那么高,需求也一直存在。比亚迪在公交领域的发展也是很快的。


@长安:还是希望看看产业链其他投资机会,上下游都分析了,关键器件怎么样呢?比如电池隔膜,铜箔,BMS等

@阿甘live王理航:隔膜还是得看技术,目前看的不少隔膜企业技术并不很好。可以看一看团队以及技术参数对比。BMS不少都是自己做,三板上有类似于科列技术这种BMS类的企业可以参考一下。


@面包/wttt:(售价和口碑)知豆低还是康迪低

@阿甘live王理航:最终售价要看补贴吧,从个人观察和“口碑”来说知豆还是低一些吧。


@Kiternuuer:国内有上市公司切入特斯拉的供应链吗?

@阿甘live王理航:了解到的不多,而且都不是核心部件类供应商。


@凌成川:我想知道换电池型的电动车(商用),市场空间、利弊,是推广的很好,还是为什么不好推广。

@阿甘live王理航:换电从电动公交开始就有过尝试了,首先一点是电池太重了,要机械臂拆卸。这种方式目前精度有问题,而且连续拔插对于接头的损耗太严重了。不是很看好这种方式。


@Richardo:磷酸铁锂(LFP)、钴酸锂(LCO)、三元材料(NCM)、锰酸锂(LMO)等,磷酸铁锂是目前的主流,这几个哪个市场前景更好一点。

@阿甘live王理航:以目前的状况我个人觉得还是三元类的相对更好一些吧。目前补贴政策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需求逐年升高,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