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一个沙溪,饶东古镇,夏布之乡

 cxag 2017-04-07

这是我走过的第三个沙溪,因着这两个字,便有了一种天然的熟悉。一粒沙、一条溪,组成的名字,自然又梦幻。或许是因为这名字太美,大理、苏州、上饶,相隔千里,却约好了般,都有一个叫沙溪的古镇存在。

剑川的沙溪,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陆路贸易集散地;太仓的沙溪,是鱼米之乡里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上饶的沙溪,却似乎隐在了时光中,不为世人所知。

也是在走进后,才知道,这里也有一个沙溪。这个沙溪,已经2100多岁,立名于汉,是唐末宋时上饶县唯一的边贸重镇;是“饶东古镇”、“江南麻埠”、“夏布之乡”。

一条老街, 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走进沙溪,从老街开始。漫步古街,无需探访,便能知晓,那些关于旧时光的故事。

老街地处三县交界、五府通衢,在旅行家祖师爷徐霞客的《江右游日记》中,“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河者百余只,夹岸水舂之声不绝……”。繁华落幕,老街寂寞的老去,像一个暮年的长者,摇摇欲坠,却依旧支撑着,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2100年的痕迹,或许只能在流传下来的诗词、传说中寻觅;沙溪近年的繁华,在老街上,却依旧有迹可循。

漫步老街,惊讶的发现一个站前商店,再三询问名称的来由,才知,对面曾经是一个繁忙拥挤的火车站。在水运逐渐退出历史洪流时,1935年12月27日,沙溪火车站通车,代替水运码头,承载了沙溪最后的繁华。

在那个年代,火车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把沙溪生意人带到各地,“上至金华贩猪油、下至鹰潭卖菜秧”;沙溪镇的商贸,也随之繁荣,纷纷开设粮行、布店、织布厂。

这样的繁荣,持续到了90年代。90年代后,火车一再提速,沙溪火车站逐渐被边缘化,只剩下几趟慢车,慢悠悠的停靠,再也没有了往日繁忙的身影,直至2006年2月彻底撤站。

曾经鳞次栉比的店铺,变得稀稀落落的,依旧散落其间的店铺,却似留在了时光中。

竹篾店里,师傅用苍老却依旧灵巧的双手,将竹篾编织成各式生活用品;木匠铺外,师傅用心打磨着一款旧木头;工艺或许谈不上精美,却自带着生活的温度。

老式的理发店,坚持着简简单单的剃头,没有洗剪吹,更没有发型供选择,却自有着停留在自己时代的老客户。关着门的棉布店,是曾经一部本土电视剧《油菜花香》的拍摄地点。

老街深处,一处依旧印刻着时代印记的厂房遗址,在千年的樟树下,默默封存着。

一丈夏布,编织出自然的向往

在沙溪,流淌千年的,除了信江水,还有夏布。

夏布,又名苎麻布,是一种以纯苎麻纤维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传统布料。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先民就已经从事苎麻耕种,并使用手工织布;沙溪传承了古越先民的苎麻耕种和苎麻手工编织的技术文化,有“夏布之乡”之称。

古时候,夏布就是平民百姓的日常衣料; 唐宋时的沙溪“鸣机织苎徧家”(欧阳修《寄题沙溪宝锡院》);明清时的沙溪,房前屋后都种着苎麻,供家庭纺织夏布。

随着夏布数量的增多,渐渐的,沙溪出现了夏布交易和夏布布庄。清初时,沙溪便有了夏布交易的故事;民国时的沙溪,夏布销往浙江、上海等地每年可达20多万匹;解放后,供销社每年收购沙溪夏布15万匹。

之后,随着各式布匹的出现,单纯的夏布慢慢的受到冷落。家家户户编织夏布的时代早已远去,如今的沙溪,却依旧存在着夏布厂,用着古老的“天平腰机”。

走进街道边的夏布厂,倾听着几十台机杼在一双双巧手下发出的穿越了千年的织布声;眼看着几十个织布人熟练的丢梭推筘,慢慢的织出夏布的形状;这种纯粹所带来的感动,无以名状。

也是在声声机杼中,对夏布取之天成、顺其自然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对夏布粗狂淳朴、简单率真的向往,更深了一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