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生病的智慧,你知道的。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04-07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医的智慧,在于“”“”之道,---中正,中和。中正,脊椎为人之正中,脊柱中正则人身心健康;中和,中和为人体健康最高境界,是我们所追求的不生病的智慧。

孕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都渗透了“和”的理念。“和”已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原则之一。《内经》实际是先秦时期医学的精华,其中关于“和”的论述与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更是“和”的思想在医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素问》中“和”出现79次;《灵枢》中“和”出现74次,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将“和”提高到“圣度”的地位。认为凡病皆由“不和”致之,治疗当“和”以所宜,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最终令人体达到和谐、和合、中和,从而确立中医学的思想原则。

人体是一个大系统,各系统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于此,“和”的内涵是指各不同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协同、协调的关系,而“和合”是协调人体各组织器官达成和谐的目的,以共同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并体现在运动之中。在人体气机运动方式上,医家重视“脾胃中和之气”而强调脾升胃降,故脾胃为气机运动的枢纽,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同为人体气机运动的重要机制。升降相因,在运动中体现着克制。一旦任何一脏一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则会破坏整个机体的和谐状态,累及其他脏腑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身,指形体、躯体,心,指心灵、心理、精神。身心关系,包含着形与神的关系、躯体与心灵(心理)、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亦称精神需要)的关系。总之,“和”乃《内经》的核心理念,它对中医学的产生、发展以及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和”用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一个词“平衡”,人是一个平衡的整体,人体需要与自然的平衡,需要身心平衡,需要骨骼、经筋、经络、气血、脏腑的平衡……疾病的产生是体内的平衡被打破的结果,病愈则是平衡重建的过程;脊椎平衡是健康之本,脊椎失衡是万病之源。所以中济堂六大平衡健康系统亦是中医经典智慧的结晶。

真正的健康是无须向外求索的,西医治病,采用的是对抗的方法,是抑制人体某个部位的扩张,强化药物的疗效。所以最后是在治疗的战场上两败俱伤,在病症得以控制的同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损伤。而中医治病,依靠的是激发人体的自愈功能。健康一定是来自于自身正能量(阳气)的充盈,早在2000年前皇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观点,未来人类获得健康的真正希望正在于此。所以中济堂调理养生的目标,第一步是治疗,是靠恢复人体自身的6大平衡状态来达到标本皆治的目标;然后是预防,是以激发人体正能量,提升自愈力来达到不生病的状态;最后是抗衰美姿,我们所崇尚的,是一种健康、美丽、活力的年青状态,人人都应当享有高品质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