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目经理别死在物业管理的舒适区

 zhouxiaofeng12 2017-04-07
文/樊高峰
  本文已经作者授权发布
  物业管理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内陆城市,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盛行,很多一线物业品牌纷纷跨入上市的行列,在普通沉寂的物业管理中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物业管理到底该不该上市,见仁见智。但纵观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物业管理市场,很难再看到创新的模式和走心的服务,大都停留在原来开发商留下的高大上的光环上,其物业服务的痕迹少之又少。别让物业管理死在舒适区,成了笔者在这个阶段最想告诉物业管理同仁的话。
  一个成熟的项目都离不开保洁、保卫、保修和保绿四个专业。一个项目经过交房、装修、初期管理和正常管理的四个阶段后,可以说就步入了物业管理的常态管理。但往往这个时期是一个项目经理在管理上疲软期,认为客户成型了,管理成型了,员工也稳定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逐渐放松了管理的严格和行为上的严谨,使自我对方向和目标的坚持大打折扣,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地死在了舒适区,这是一个项目夭折前最可怕的地方。
  不按时到岗,总是迟到;不去巡检,光听汇报,不问事实;不关注客户需求,出现投诉,总认为是客户在无理取闹;不关注收费,盈亏和自己没有关系;不去进行关系维护,只知道自我享受;不去培训员工,总认为都能完成工作;不去分析问题的本质,总是靠主管的决策去处理问题等等,如果你具备以上的行为,说明你真的就处在物业管理的舒适区。
  心里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之间则是“学习区”。
  作为物业管理的项目经理,一旦进入舒适区就应该快速的调整,因这个舒适区里面的技能是他们扬名立万的资本,而没有人原意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这就严重阻碍了他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也就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为此,在舒适区里的项目经理要清醒地认识到管理一个项目的方向和目标,要带领团队完成日常工作,要在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员工满意和客户满意上做足文章,不能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作为公司的管理部门,针对各项目经理的状况,必须检查、督导及考核要跟上,在这些刚性的考核外,要实现一个项目经理在一个项目工作一年到两年的情况下必须换岗或轮岗,不能让其在一个项目上长期稳坐江山,如此,项目经理的斗志和激情就会逐渐丧失,最后等待的只能是项目越管越差,客户满意度也会越来越低。
  真正好的物业管理者,他会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一个项目的管理业态已形成,就不应该继续在常规的管理上花时间,他会在多种经营上,在市场拓展上,在创新服务上,在资源整合上,在收缴率提高和物业费上调上,在社区文化设计上、在细节服务延伸上,在关系维系的触点上,在与客户建立有温度的连接上,在改变团队思想、态度、形象、行为上下功夫,不但给公司创造了价值,也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真正负责的物业管理人,绝对不允许自己“自动化”,他们没有“舒适区”。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对这一项技术的掌握已经可以了,他们就会立即进入下一项更难的项目。
  比如,一项科学研究记载,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习自己已经掌握好的动作,而顶级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而职业高尔夫手则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做不到的事。
  再如,我们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发言,刚开始看真是真知灼见,一针见血,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们的发言都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和见地,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死在了舒适区。
  再回到物业管理,真正有责任的物业管理者,他绝不会在舒适区里坐以待毙,而是在看似常态的物业管理环境下把一个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做到极致,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
  对自己负责,用心感恩家人,用爱最好榜样,让客户通过你的言行认可公司的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听话照做,执行力是唯一竞争力。
  永远保持激情,用最好的状态对待工作。
  热爱你的工作,全力以赴,永不退缩,拼到极致,方能蝶变。
  让爱传承,帮助更多的人成功,爱是一切的答案。
  希望物业管理的你不忘初心,用你的感恩、团结、责任、创新、坚持,让所有的业主感受物业服务之美好!这才是物业管理人最大的价值体现。
  来源:安乔物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