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妞,西家娃, 采回榆钱过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 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去玩耍, 妈妈要做饭 。。。 清明节回农村的老家,惊喜的看到掩映在桃红李白等各色果树中竟然有一串串榆钱挂满枝头,心中关于榆钱的小情结又被勾引起来! 榆钱,其实是榆树的果实,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有此名。记得小时候,到处都可以见到榆树。每到清明前后榆钱满树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撸下榆钱一把一把的往嘴里送,满口的青青的甘甜味道。虽然俗语云“像榆木疙瘩不开窍”,以榆树比喻人的愚笨,但对于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人来说,榆钱几乎就是一种春天赐予的美食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比如可以生吃,可以做汤,可以做各种榆钱饭。 说到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吃罢榆钱粥后还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而在我,最爱吃的榆钱饭却是母亲和婆婆做的榆钱糊饼和榆钱饼。母亲的做法是将榆钱、剁碎的葱花、细玉米面加水和匀,放少许盐,锅底抹上薄薄的一层油,把和好的榆钱面在锅底均匀铺成厚度约一厘米的圆饼,待透着青青榆钱香味的玉米饼熟后,趁热放嘴里,齿颊中留着特殊的清甜的香味,焦香而酥脆,真是人间美味!婆婆的做法与母亲大致相同,只是用了白面与榆钱加鸡蛋和成浆糊状的面泥铺在撒油的锅底,做成厚度约3、4厘米的圆饼,小火烤熟,待香气慢慢溢出,看着满眼纯天然绿色的榆钱饼,咬一口焦香而甜濡舒滑,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嘿嘿,看官,你的口水止住了木有? 其实,榆钱不仅是美食,在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把榆钱、榆皮奉为”可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材。《本经》言榆皮“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久服轻身不饥,其实尤良。一名零榆,生山谷。”在《本草省常》中言榆钱“养肺益脾,下恶气,利水道,久食令人身轻不老”;而《本草纲目》言“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总之,榆树浑身都是宝,而榆钱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之功,可用于失眠、食欲不振,带下、水肿等症。难怪身边的老人念叨过贫穷的年代如何吃榆树皮、榆树叶等得以维系生命。苏轼做诗云: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可见宋代处处皆种有榆树。而今的农村,人民生活富足安定,房前屋后都载有各色果树,榆树竟是鲜有的了。据说,榆钱有“余钱”的谐音,吃了榆钱可有“余钱”。榆钱那么健康美味又吉利,我岂肯放过,回家时撸了许多榆钱回家做榆钱饭。 清明节又去附近的公园游玩,无意中发现有榆树竟然做了观赏树,鹅黄色的榆钱和榆树叶与周围的粉红雪白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差点忽略掉。“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过几天,小翅果的榆钱就成熟到漫天飞舞。飞啊飞,无论飞多远,但那颗游子的心仍旧在故土! 作者:华北石油中医医院 陈艳红 编辑:白杨树 “河北中医药”是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号,诚向社会各界征稿。体裁不限,通讯、科普、文化、医案、文学等皆可;形式不限,文字、摄影、视频、音频、书法、美术作品等皆可。 只要与中医药有关! 投稿邮箱:hbzyywx@163.com 联系电话:0311-66165531 咱中医药人自己的微信 发布中医药资讯的平台 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讲台 展示中医人精彩的舞台 我们距离10W+,只差您的一次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