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和煦的风吹过,老家院子里的老榆树,就会从黑白的水墨画变成翠绿的蜡笔画。榆树枝头一簇簇的榆钱,“花枝招展”的,在春风里招着手,热切的和人们打着招呼,等着人们前来采摘。青葱圆润的榆钱,是小孩子的牵挂。小时候,往往榆钱刚冒出头,我的馋虫就已经蠢蠢欲动了。榆钱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条上的好时光,是最难忘而欢喜的。我站在树下,看着哥哥爬到树上,摘下大串大串的榆钱扔给眼巴巴等待的我。我从枯枝新抽的嫩枝上,把鲜嫩的榆钱一捋到底,大把大把地生吃榆钱,直往嘴巴里送,一口嚼下去,口齿之间满是甘甜清新的味道。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奶奶和母亲都会做好吃的榆钱饭,说是榆钱饭,其实就是榆钱粥。将玉米面糊糊煮至九分熟时,撒入洗净的榆钱,煮出来清清爽爽,不加调料,自带香甜。榆钱粥嫩滑清爽,最是滋润心肺。欧阳修在食用过榆钱粥后赞不绝口:“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我虽然想不出赞美它的诗句,只是感觉它非常美味。时至今日,榆钱粥还是我心中魂牵梦绕的美食。 那时候,每当吃榆钱饭的时候,母亲常说,榆树是对人有恩的树,在贫困年代,榆钱就是老百姓果腹的“救命粮”。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边把碗里的榆钱饭吃得一干二净,感觉吃下的是绿莹莹的春天。每当我想起学过的课文里的《榆钱饭》,虽说是老一辈的忆苦思甜,却让我记忆犹新,一直不曾忘却。 老家院子里的老榆树,母亲做的美味的榆钱饭,已经成了永远的记忆。记忆真的是很神奇,它从来不需要刻意想起,却从来不曾真正忘记,它植根在脑海里,是只要看到熟悉的景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思念回到那个飘着亲切的花香气的村庄,当回忆触及枝丫上绿油油的榆钱儿,那就是心底的“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描绘味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是的,是的,“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