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了原子弹,我们宝贵的和平还能撑多久?

 alayavijnana 2017-04-07

本文作者:沧海观澜

1962年10月15日到28日,是人类自二战以来最接近毁灭的13天。经过13天命悬一线的煎熬,人们才发现,和平就如同蝴蝶的翅膀,轻轻一捏就会碎。

随后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核武器谈判,也只不过是勉强为世界和平“续命”,大家都希望谈判永远进行下去——因为,只有假装谈判才不会马上开战,这真是人类历史上诡异的一幕……

(全文较长,阅读需要一点点耐心)

【序章】:古巴导弹危机

发生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3年前。

1950年代后期,神神叨叨爱显摆的赫鲁晓夫一直恫吓美国,声称苏联拥有远远超过美国的导弹力量,可以随时摧毁美国或欧洲的任何城市。

有这样一个故事:195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访问苏联,为自己2年后参选总统造势。赫鲁晓夫让汉弗莱在地图上指出明尼苏达的位置,用一支蓝笔在上面画了个圈,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样我就不会忘记,在下令发射导弹时,要求部下不要对准明尼苏达。”

然而,随着美国空中侦察力量的发展,特别是U-2飞机的使用,美国人终于知道了真相。

1960年5月1日,苏联成功击落了第一架U-2,当赫鲁晓夫看到从飞机上取出的侦察照片后,他知道自己的谎言已经不攻自破。

事实上,在长期的军备竞赛中,美国已经取得领先地位。特别是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分别部署了携带热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庇特”,这些导弹全部瞄准苏联,苏联却无计可施。

1961年4月,美国在古巴策动了愚蠢的“猪湾事件”,试图颠覆卡斯特罗政权,这为苏联提供了打入美国后院的机会。

1962年7月,在同卡斯特罗密谈后,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一批中远程弹道导弹,这样可以避开美国的导弹预警系统,使苏联打击美国的导弹增加一倍,重新恢复美苏核平衡。

不过,在外交场合,赫鲁晓夫对此坚决否认。

即便美国人8月份发现了古巴正在圣地亚哥附近建设导弹发射场,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仍然信誓旦旦地说,苏联不会在古巴部署导弹。

10月15日,U-2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显示,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而且,美国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核导弹。

情报送到总统办公室,肯尼迪感到十分恼火,他决定以坚决的行动回击赫鲁晓夫的欺骗。

经过7天战争准备和动员,10月22日晚,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宣布武装封锁古巴。

随后,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即开始集中,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国内也进入核战争应急状态,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周围巡航。

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上午10时,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这些舰船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彻底封锁了古巴海域。

谁也没想到,首先认怂的竟然是莫斯科。

10月26日、27日,赫鲁晓夫先后两次致信肯尼迪,而且两封信竟然提出了不同的谈判条件:第一封信说,只要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苏联将承诺改变当前的紧张局势;第二封信则说,只要美国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就从古巴撤走导弹。

狡猾的肯尼迪识破了莫斯科的色厉内荏。他回信说,美国赞同苏联26日信中提出的改变当前紧张局势的建议,但希望苏联履行27日信上的承诺。

当时,苏联的导弹发射阵地尚未完成施工,而美国已经做好了29日就向古巴发起进攻的准备。如果事情真闹到这一步,苏联的导弹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而且,当时有3500名苏联技术人员正在古巴导弹阵地工作,苏联无法承担这种可能的巨大牺牲。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回信,信中充满诚意地说道,“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的忧虑,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已下令停止导弹阵地施工,并决定拆除这些武器,将它们打包运回苏联。”

一场危机就此落幕。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作为回报,美国也将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秘密撤出。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正剧】:“疯狂”的核战略

回顾这场危机,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感到,有必要重新制定美国的核战略。

之前,麦氏的原则是:像打常规战争一样打核战争,目标是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平民,不针对城市发动核攻击。

现在看来,这些原则没有一条能成立——核战争是不受控的,核武器只能制造无差别的屠杀,导弹武器的精度不能保证作战目标仅限于士兵和军事设施。更重要的是,苏联的核战争原则与美国大相径庭——赫鲁晓夫早就声明要将核导弹瞄准纽约、华盛顿。

麦克纳马拉的新战略是:双方都可以将对方的城市作为打击目标、制造最大的人员伤亡,即“确保相互摧毁”(Matual Asured Destruction),英文缩写“MAD”,就是“疯狂”的意思——这确实是个疯狂的战略。

新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只要确保没有人能够在核战争中幸存下来,就不会有人试图去挑起核战争。

吊诡吧?

用于大规模毁灭人类的核武器,竟然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避免有核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重要保障。

别急,还有更诡异的——

在这一“疯狂”战略指引下,1972年5月,美苏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禁止双方防御对方发射的远程导弹。

没毛病——只有不设防才能确保被摧毁——街头流氓互殴的套路。

《条约》和补充协定还规定:美苏双方将陆基弹道导弹数量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将潜射导弹和导弹核潜艇冻结在1972年5月 26 日水平上,苏联为950枚和62艘,美国为710枚和44艘。条约有效期5年。

表面看来,《条约》偏向苏联,但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心里都清楚:

——《条约》对弹道导弹只限数量、不限质量,1枚导弹可以携带1个核弹头、也可以携带10个,美国导弹比苏联的更精确,而且大多装有分导式弹头。

——《条约》并未对远程轰炸机做任何限制,也没有对部署在航空母舰上和北约盟国的近程轰炸机、导弹作出限制,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长期占据优势。

——《条约》也没有对英、法等国的核能力做任何限制,而他们事实上都是美国的同盟(中国当时已同苏联一拍两散)。

但是,这些都是谈判桌底下进行的秘密交易,尼克松无法向国会作出公开解释。于是,美国国会对《反导条约》大加挞伐,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出卖了美国利益,是“美奸”。

随后,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绝对公(二)平(球)的决议案,要求此后一切军控协定必须对所有涵盖的武器系统作出相同的数量限制。

这导致随后的核谈判举步维艰。

1979年6月,美国总统卡特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关于限制战略性进攻武器条约》和一系列附件。条约规定双方战略武器总限额为2250件,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为1320枚。然而,协定提交到参议院后,却迟迟未能进行讨论。

第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作为报复措施,卡特宣布撤回战略武器谈判协定。并宣布拒绝派代表团参加1980年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

果然,谈判中止了,对立开始了……

【番外】:假装在谈判

冷战启幕以来,围绕如何避免核灾难,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苏为代表的核大国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谈出了什么结果呢?

是被称为 “骗子协议”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3年8月,苏、美、英3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禁止了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尚未取得广泛的国际地位,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席位的是中华民国。蒋介石授权签署了这一条约。

然而,身在北京的毛泽东一眼就看穿了美苏合约的把戏——禁止核试验、垄断核力量,目的就是让无核国家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寻求核大国“恩赐”的保护伞。

早在条约签署前一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声明》,向国际社会揭穿了核大国的阴谋,获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

至今,中国也没有在这个骗子条约上签字。但1996年9月24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从而禁止了一切核爆炸试验(包含《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指定的大气层、外太空和潜水试验)。

去留随意的《核不扩散条约》?

1968年7月,苏、美、英等国又抛出了一份《核不扩散条约》。《条约》称:“考虑到一场核战争将使全人类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尽全力避免发生这种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以保障各国人民的安全……”

《条约》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

考虑到彼时我国已成功进行了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中国政府表示,应当承担起这个利于世界和平的道义责任,同意签署该条约(害羞脸~~)。

当时,《条约》初始签署国有59个。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均表示坚决反对这一“不平等条约”,所以,签约国表示愿意为这份人间大爱加上一个保质期,比如25年。

这就等于说,自1970年3月《核不扩散条约》生效之日起,再给各无核国家25年时间,能搞出来核武器算你赢。

法国最传奇,1968年7月《条约》提出一个月后,就成功实施了氢弹爆炸试验(这就好比一位同学模拟考试一直倒数,高考却突然得了个第一,个中原因,你懂得……)。

1992年,美国、中国、法国相继签署《条约》,德国1993年加入,一开始最积极的英国却拖到1994年加入,日本1995年加入,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3个拥核国家明确表示不加入,朝鲜1985年加入,1993年开始怀疑人生,觉得自己可能上当了,2003年正式宣布退出条约……

总之,这个《条约》挺像过去的银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服务至上,客户最牛!

是出尔反尔的《反导条约》?

上世纪末,为了维护一超独霸的江湖地位,美国加紧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建设,1972年签署的《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则成了发展反导系统的最大的障碍。

2001年,受到军工集团支持的共和党小布什政府上台,NMD建设步伐随之加快。

本来,建设NMD这事儿在国会一直阻力重重,但无巧不巧,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百年来首次遭到袭击,布什政府迅速借机宣布:国家安全防御刻不容缓!

事实上,反对者普遍质疑,反导系统对恐怖分子能产生防御作用。人们也不相信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鲜的导弹会攻击到美国。

但在9·11之后的舆论氛围下,这些声音从未得到机会表达——这也正是阴谋论者怀疑9·11背后另有隐情的原因。

2001年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布,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面对美国人公开耍流氓,老大帝国俄罗斯毫无办法,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自此,美国在反导系统发展上一路狂奔,今天在东亚搅得天翻地覆的“萨德”,也正是滥觞于此。

还是名存实亡的《削减核武器条约》?

1982年6月,美、苏重开核裁军谈判。历时8年,终于在1990年达成各自削减50%战略核武器的原则协议。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与老布什在莫斯科谈妥了 《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不料,5个月后,苏联没了。

2010年4月8日,美俄改签《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需将核弹头数量各限制在1550枚以下,并将导弹发射架和轰炸机数量减少到800架。

然而,美俄官方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大约有7290枚核弹头,美国大约有7000枚核弹头,这两个国家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占全世界核武器总量的93%。

而整个2015年,美国拆除的核武器只有109件,是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条约》?您还真信啊?!”

谁也不是真傻,傻也不能总上同样的当。

2017年3月,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谈判会议在纽约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5大常任理事国、9个拥核国家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不参加谈判(你们无核国家好好谈吧~)。

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的小姐姐义正词严地说:“尽管不参与谈判,中方坚定支持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立场没有改变,愿与各方保持沟通,继续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而共同努力。”

记者们纷纷表示懵圈。小姐姐说,“听不懂没关系。通稿拿去,照发就好”;

广大网友则纷纷表示——“就喜欢看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前些年,李安拍了部挺火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冷战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观后感中写道: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暗喻——既然人类创造了核武器这只老虎,人类就应该学会同这只老虎一块生存。

可问题是,老虎越来越多,船却只有这么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骚年,你还能撑多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