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课时“动刀”激活课堂

 阡陌躬耕 2017-04-07
2015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薛丛川

  今年新学期开学,浙江宁波鄞州区栎社小学学生的课表发生了“大变脸”:一改过去40分钟一节的标准课堂,最短的10分钟,最长的需要半天。比如每周五上午的“美栎发现课程”,就长达120分钟。

  本学期,鄞州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新课改,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已有多所学校抢先“试水”。

  课程最短10分钟,最长半天

  上网搜集资料、到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查阅文献、去栎社沈氏宗祠听老人讲故事……最近,栎社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娄淑瑶忙开了。

  原来,该校四年级本月“发现课”的主题是“走近沈光文”。沈光文出生于鄞州,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位著名文人。在“走近沈光文”的主题下,学生们有的对沈光文的诗文作品感兴趣,有的想探究沈光文的字、号从何而来……预设的展示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编画册、诗歌朗诵、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等。

  “这是种跨领域的学习,关注的是孩子置于真实问题、真实情境下的整体认知、全科参与和综合发展。”栎社小学校长周培利说,120分钟的“长课”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在15分钟的“短课”,用绘画、写作、制作摄影集等形式谈谈“我的老师”,再做一个游戏……这是发生在栎社小学“成长微课堂”上的一幕。除此之外,该校每天还有一节10分钟的“悦读课”。

  “这类‘短课’,通过活动化的课程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栎社小学副校长吕延儿说。

  早在2013年,鄞州区下应中心小学就开始尝试开展长短课,目前已形成70多门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长短课课程群,其中有35门双师协同的60分钟社团选修长课,60多门30分钟拓展选修短课。记者发现,在长短课设置上,技能实践、艺术、体育等课程课时大幅度提升。

  “延长课时后,技能实践课可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做好热身运动,艺术课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下应中心小学校长边如辉说。

  课表“私人定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每周三下午,是下应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刘娟最期待的日子,因为周三下午该校开设了社团选修课,她参加了“千变万发”社团。“我在课上学会了编三股辫和盘发,不仅可以让自己变美,还能帮妈妈编头发表达我的心意。”刘娟说。记者在她的课表上看到,除了参加社团选修课,她还参加了实验探究、数形王国、影视英语等学科拓展选修课,以及多个德育体验项目。

  “像这样的社团选修课,每个学生每学期最少可进行两次选择。按此推算,仅社团选修课一项,一个学生在6年的小学生涯中就可以选24门课。”边如辉告诉记者,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多元化和选择性,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提供超市化的课程菜单。

  在“英语模仿社”的社团选修课上,学生们正在表演情景剧《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国王、王后、七个小矮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根据电影原声进行配音。

  指导教师毛未波告诉记者,该课的36个学生被分成了3个小组,3个小组同演一个剧目,进行比拼,然后选出每个角色演得最好的同学。有意思的是,在比拼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会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为了配合课程改革,下应中心小学改革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通过确立评价标杆,由学生讨论、商议、共同拟定个性化课程最佳学习者的特征。

  “这样带来的最直接改变,就是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迸发的景象。”边如辉说。

  打破班级、年级壁垒,混龄、分层走班成为常态

  大量选修课推出后,混龄、分层走班也越来越普遍。

  下应中心小学打破班级、年级壁垒,根据每名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积累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修,其中社团课程、德育体验日课程、体、艺课程等实行一至六年级混龄选修,其他课程按学程进行混龄选修。

  “在走班的同时,我们还实行分层教学。”边如辉介绍,“同样是数学测量课,有起始课程、进阶课程,也有精深课程。学校还推行试课选修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灵活设置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简单说,现在没有教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内容、学习目标差异化了,那么,怎么实现其有效性?”周培利告诉记者,为此,学校做了很多准备,如每堂课前有集体讨论,有预定的指导方案,课后有整理和再次商讨——孩子们学习中有哪些生成性问题,如何指导和帮助他们规划学习进程,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该给他们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支持?

  “这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周培利说,教师团队变成了“学习教练团”、“学习导师团”、“学习后援团”和“助学啦啦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我们的理想是给孩子一个儿童世界,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可能。”边如辉说,课程改革后,校园的生态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校园里的存在方式、学生在校园里的行走方式都不一样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