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悟一用读书汇】《瓦尔登湖》

 韩馨程馨逸儿 2017-04-08

李怡林

我是李怡林,就读于滇池中学高2019届1班,很高兴在这里与你相遇。


我爱看书,喜欢追求新鲜感。时而喜欢安静,时而喜欢热闹。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也是对我最好的形容。



轻叩着一本名著,翻开一卷墨香,细细地感受着梭罗的淡泊名利,轻轻地聆听着瓦尔登湖的一切。合上书页'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中所说'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很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但一开始仅是抱着完成作业的想法去读,所以总觉得理解不了它,但后来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被它所吸引。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是一片如《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天地。这里很少有人出现,常常只有动物的光临。梭罗是与寂寞结伴的。


当他大学毕业后抛弃优越的生活和名利,来到了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在自己建的小木屋中和自然相伴生活了两年。在两年多的与湖相伴中,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的烦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为此他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开启了一场艰难的心灵历程。



从书中我认为梭罗是寂寞的,但梭罗自己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梭罗的寂寞正如《寂寞》中他用牛蛙的鸣叫、夜莺的乐音、摇曳的赤杨和白杨、层层涟漪、晚风和湖面上的微波,不着一字的用寂静的黑夜中的一切来表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寂寞。《访客》中他所说的'我想,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血气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我本就性非隐士,要有什么事情让我进一个酒吧间去,在那里坐得最长久的人也未必坐得过我。'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别人的交流和像常人一般生活。


但梭罗认为的不寂寞来源于他乐观的心境,在《寂寞》中写到的'有时,我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好像我比别人更得诸神的宠爱,比我应得的似乎还多呢;好像我有一张证书和保单在他们手上,别人却没有,因此我受到了特别的的引导和保护。'


但书中的寂寞和不寂寞也并不矛盾,梭罗用自己乐观的心境是自己相信自己独自一人生活的不寂寞。



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生活,他拥有的仅是一个简陋的小木屋和房中简单的陈设,但他也拥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对于自然最纯真的欲望。正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般。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生活的优越却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篇》中写到'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的啊。人的健美的躯体,大半很快地被耕了过去,化为泥土中的肥料。'



当世人奢侈的享受着生活时,却忘记了这浮华的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被称为'智慧'的东西被世界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了贪婪,总是渴望从自然无偿的获得些什么。然而梭罗却将经济与自然对立,看清了这阴险的陷阱,独自生活在与自然相伴的湖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经济篇》中引用罗利诗句'从此人心坚硬,熬尽艰苦。'不仅讽刺、批判人类的盲目,也幽默的痛斥了人类的碌碌无为。



随着时间的流逝,湖仍在,周围的风景也没有太多的改变,但早已没了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那般风景。虽然大师已逝,他曾经居住的小木屋也早已物是人非了,但梭罗的那种淡泊的心境却早已留在我的心底。


淡泊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内心的焦虑和浮躁;也像一面镜子,照清自己的面容,看清复杂的人性;还像一首诗词,读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