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三年后,我想重新聊聊对PPT的理解

 快读书馆 2017-04-08


 

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摆脱这个标签。


原因无它,人还是希望得到全方位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工具。尝试逃离的这段时间里,我进了一家企业工作,工作内容是房地产行业研究;自己运营的公众号「曹将」主题也开始外拓,涉及到了手绘、APP、数码产品等。

 


但是,第一印象的魔力很可怕,它成就了你,也框定了你。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大家见到我还是会说,那个会做 PPT 的曹将。

 

不过,三年后的现在,当重新正视这个又爱又恨的工具时,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些不一样的理解,这些理解背后是其他经历的渗透。

 

这刺激我重新开始写这个主题的内容。


今天是第一篇,关于制作 PPT 前我们需要厘清的道理:


那就是「对时间的理解」





本质上来说,PPT 只是一个信息传递工具。在更早的时候,我们比较习惯于通过 Word 来表达,毕竟,码字这件事,从幼儿园就开始训练,等到工作时候,更是驾轻就熟。

 

但是,大家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随着接收的信息不断地膨胀,我们已经很难集中精力来阅读,特别是一些干货内容;另一方面,表达的内容也开始多元化,有文字,有图片,有时还有视频。

 

这时候,PPT 因其图文展示的便捷性,以及对多媒体的支持,逐渐扮演起接替 Word 的角色。如同忽如一夜春风来,所有要表达的内容,都要借助幻灯片来实现。



所以我们看到, PPT 流行开来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能节省他人信息获取的时间,其二是让制作者较为方便地通过一个工具就能把内容整合到一起。

 

所以,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节省制作者和听者两个主体的时间。





时间可以分为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会面临一个「客户」


这是读研时候接触的一个重要论断,噢,我的专业是营销学。

 

在演示这件事上,听众就是我们的客户。要节省他们的时间,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义「时间」这个概念。

 

  • 一方面,时间是绝对的。一小时就是一小时,对每个人都一样。

  • 另一方面,时间也是相对的。周末的一小时就是过得更快,工作的一小时就是过得更慢。

 

前者是绝对时间,后者是感知时间。所以,当我们说要节省听者的时间时,我们不得不去从这两个角度来明确。

 

而今天,我们重点来聊聊绝对时间。





其实,要减少他人的绝对时间,方法既简单又粗暴。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有一天朋友李华去找领导报事,领导很忙,给她留了 5 分钟时间。她一进去就说:

 

最近大家加班有点多,工作有点累,有的同事跟家里还产生了矛盾,还有同事反映身体越来越差了……

 

她还没说完,领导就不耐烦了:

 

好了好了,你就说想要我做什么吧。

 

李华愣了一下,马上回答:

 

希望这周末组织一次团建,同事家人可以参加。

 

领导回应:

 

好的,我知道了。之前你说的就是原因吧。

 

 

所以你看到了,其实李华的表达并没有错,她的逻辑思路是演绎,因为 A ,所以 B 。这种方法我们读书时经常用到。


但工作时候,大家都是结果导向——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所以,李华的表达可以做一个转换,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结果:领导,希望这周末组织一次团建,同事家人可以参加。

原因:主要是大家都很累了,甚至产生了一些家庭矛盾和健康问题,希望得到您的批准。

 

表面上这是谈话技巧,本质上它是换位思考。





这种思考逻辑叫做金字塔原理

 

我对金字塔原理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只关注形式,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总分关系的逻辑展示。

  • 第二个阶段则慢慢体会它的内涵,即表达的「结果-原因」导向。

 

这种方法反映到 PPT 里,则分别对应了它整体的逻辑架构和单页的表达方式。

 

形式上。 PPT 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封面、目录(导航)和内容。封面说明主题,目录(导航)说明进展,内容则表达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目录和导航,说清楚到底讲到哪了。


导航设计

 

内涵上。在单页内容的表达上,尽量遵循先说结果,再谈原因的方法。比如某页 PPT 要表示公司架构的变迁,那可以直接说明:公司架构的变迁经历了职能式向矩阵式发展。解释内容则是一张逻辑图,一点文字说明。


标题说明观点,图文进行解释

摘自《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国双)


 

更进一步来说,内涵与形式也需要统一,这就涉及到多张内容页的排版。

 

很多朋友喜欢设计,喜欢让每一页都不一样。但对于接收者来说,这就犯难了,每一页都要去找你的论点。所以,不如简单点,让内容都统一一个版式,大家都轻松。这个背后对应着设计的一个原则,那就是「重复」。

 

 页面统一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有困惑:曹将,那说说你一般怎么做的吧。

 

这里分享两个有用的工具。

 

第一个是 Xmind,用来绘制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在制作 PPT 前,将整体框架梳理一遍。当自己对结构有把握时,表达的条理便更为清晰。


Xmind

 

第二个是手绘,我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个类似于 PPT 比例的矩形,然后将每页大概的内容填充进去,可以不用太具体,自己知道即可。


其道理也类似于思维导图,就是让自己在开始前胸有成竹。


手绘 PPT

 

所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内容:


先让自己思路清晰,再借助 PPT 来呈现逻辑,最后减少他人的绝对时间

 

如此,皆大欢喜。

 

划重点:

  • 时间分为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 表达尽量遵循「结果-原因」逻辑;

  • PPT 中我们需要重视导航页的设计,让观众知道讲到哪了;

  • 内容页尽量统一,让他人能马上抓住核心观点;

  • 开始制作 PPT 前可以借助 Xmind 等思维导图工具梳理结构。

 

其实今天聊的内容,也可以用到我们平时的沟通上。比如写邮件,先说结果,希望他人做什么事,再说原因;比如发微信,不要一上来就「在吗在吗」,直接说内容,你有内容我才在。

 

道理都是相通的,毕竟都是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