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与赶超优势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7-04-08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与赶超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组,自2013年以来,每年发布关于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年度报告,对各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未来潜力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近日,他们发布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我们特邀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编选其中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关的部分,供读者参考借鉴。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迄今已经过去了10年,近日我们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首位比(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九城市群,共计118个城市进行了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九大城市群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居第四,紧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我们在5个一级指标(城市人口指数、城市经济指数、城市生活指数、城市文化指数和城市首位比(均衡性)指数)、16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基础上,对中国九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建设发展的最新情况及综合水平,进行了研究评估。目前,中国九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

  具体到各项数据,我们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拥有巨大的赶超优势。综合指数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位,其综合指数水平分别为0.86、0.43、0.38、0.36。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虽有差距,但并非相距甚远,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五个一级指数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人口、经济、生活方面均位列第三,在首位比(均衡性)方面位列第二,在文化方面位列第六。其中,在人口指数排名上,各城市群的排名依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环长株潭和武汉城市圈(并列)、成渝经济区和环鄱阳湖(并列)、中原经济区,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55、0.42、0.4、0.34、0.17和0.17(并列)、0.1和0.1(并列)、0.03。在经济指数排名上,各城市群的排名依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环长株潭、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环鄱阳湖,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55、0.49、0.38、0.35、0.19、0.15、0.14、0.08、0.04;在生活指数排名上,各城市群的排名依次是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珠三角、京津冀、环鄱阳湖、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成渝经济区,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51、0.35、0.28、0.27、0.25、0.13、0.11、0.08、0.02;在文化指数排名上,各城市群的排名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珠三角、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8、0.68、0.14、0.12、0.08、0.04、0.02、0.01、0.00;在首位比(均衡性)指数排名上,各城市群的排名依次是长三角、山东半岛、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珠三角、环长株潭、京津冀、环鄱阳湖、武汉城市圈,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48、0.41、0.37、0.34、0.21、0.17、0.15、0.13、0.02。

  五个一级指数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人口、经济、生活这三方面都排在第三位,表明其优质人口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强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在这三个方面积累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首位比(均衡性)指数排在第二位,这表明其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凭借这些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超过了体量比自身大得多的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城市群方阵中的重要一极。而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山东半岛城市群在未来同样具备十分明显的发展潜力和赶超优势。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文化指数”排在第六位,仅在长江中游地区的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之前。这与我们报告的指数设置与目标导向有关。文化指数包括城市文化资本指数、城市文化魅力指数和城市文化创新指数三个二级指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传统文化资源与资本等方面并不弱,关键是城市群的文化魅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也可以说是“有大本钱但没有做出大生意”。这种悖论在我国城市群中相当普遍,是今后各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中亟待关注和突破的困境。

  山东半岛等东部城市群,虽然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依然面临“浅表合作”等问题

  理想的城市群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但就是这些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也尚未形成合理的层级和分工体系。一方面,与世界各大城市群相比,它们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另一方面,在动力机制上,它们的发展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市场作用亟待释放。从发展指标来看,这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处于持续提升之中,但增长的幅度十分有限,一是由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一定的阶段,人口、资源优势的利用回报率有所下降,这些城市群的开发程度普遍较高,因此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很难再像发展初期一样大踏步前进;二是这些东部城市群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期,“摸着石头过河”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导致出现了资源低效配置和发展成本较高等后遗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东部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说,东部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城市化主要有“单体式”和“城市群”两种模式。前者的突出特征是“单打独斗”、“以邻为壑”,造成区域内资源、资金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后者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促进都市、城市、乡镇、农村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群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高,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级体系混乱和一体化内生动力缺乏,与真正的城市群“貌合神离”。要解决这一困境,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划定城市群的层级体系与边界,以理顺城市层级间的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为中心,构建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协同发展机制,把“浅表合作”延伸到实质性合作的新阶段。

  “文化型城市群”是未来发展方向,在这一层面,文化底蕴丰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很大提升空间

  城市群代表了当今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力,本应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空间。但以2010年以来的“逃离北、上、广”和“大城市伪幸福”为代表,在城市群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光鲜靓丽等繁华表象的背后,各种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也与日俱增。这说明我国城市群患上了“文化病”,在硬件硬实力与软件软实力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目前我国城市群规划多是以产业、交通为中心的经济规划,评价标准也主要是一系列经济指标,这就在顶层设计上决定了我国城市群必然走上“经济型城市群”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尽管在一些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文化”一词频频出现,但由于规划编制的基本立场和评价标准并未改变,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摆设”,而不可能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平起平坐。这是我国城市群规划缺乏文化特色及支撑,以及在现实中走向“惊人地相似”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我国城市群涵盖了巨量的区域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资产,但后者对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贡献却极其有限。从九个城市群的文化指标结果看,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文化底蕴丰厚,但却排在靠后的位置,说明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应和影响力还没有挖掘出来。在物质空间上日趋局促的我国城市群,在文化开发和提升上的空间很大,是今后应重点研究、规划和布局的战略方向。

  在对报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在现实发展中并不占优势,而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群规划大多以交通和产业来引导发展。但后发城市群如果仅通过交通和产业来引导集聚,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缺乏城市群内部的文化一致性和认同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国际性的城市群建设,还是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构建,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城市群或者城市体系的文化共同性,是城市群建设的一个深层次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城市群主要有两种发展方式,一是传统的主要以经济、交通和人口作为测评指标的“经济型城市群”,二是新出现的主要以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作为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走的是一条经济型城市群发展道路,尽管各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它们的“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更高形态。我们应该转变以工业化、现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综合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并在不断探索中走出城市群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在这一层面,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无疑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