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纺织原料——蚕丝

 诗书之华 2017-04-08
  (2012-05-28 15:51:10)
古代纺织原料——蚕丝

清 焦秉贞 绘    濯龙蚕织图  ——故宫博物院藏

蚕丝纤维品质优良,有“纤维皇后”之称,是中国纺织纤维的代表。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最早教给百姓妇女采桑养蚕的人。蚕本是以桑叶为食的野生昆虫,在被驯养之前,人们就懂得利用野蚕抽丝了。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其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3000年前传到朝鲜,2000年前传到日本和越南,1600年前传到中亚诸国,1400年前传到欧洲,400年前又传到南美洲。中国不但是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者,而且在长时期内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一、家蚕的由来

家蚕又称桑蚕,是一种食桑叶而吐丝的昆虫,学名Bombyxmori。家蚕的祖先是古代野桑蚕,从野蚕到驯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5000年前开始。考古专家在山西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半个切割过的蚕茧,那已经是5000多年前的事情了。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4700年前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甲骨文中不但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有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说明养蚕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养蚕业在北方有长足进展,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对妇女采桑养蚕的忙碌景象的生动描绘,《豳风·七月》写道:“春日载阳(春天一片阳光),有鸣仓庚(黄莺儿在歌唱),女执懿筐(妇女们提着箩筐),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爰求柔桑(去采摘嫩桑叶)。”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采桑图》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妇女采集桑叶的情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则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桑田之间,采桑的人来来往往。)《孟子·梁惠王上》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看出蚕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养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名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0)认真研究了养蚕的规律,在《蚕赋》一文中他极有见地地说:“三俯三起,子乃大矣。”指蚕经过三眠,即可结茧的规律。另一本2000年前的有关礼仪的文献《礼记》中也对蚕卵的消毒进行了总结,指出,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和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消毒液浴洗卵面,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二、家蚕的种类

野桑蚕在广阔的蚕区内或在野桑树上生活,化性自一化、二化至多化。由野桑蚕驯化而来的家蚕的化性亦有一化、二化至多化。

汉《淮南子》曰:“原蚕一岁再登,非不利也,然王者法禁之,为其残桑也。”原蚕就是二化性蚕,一年孵化二次。晋时郑缉之《永嘉郡记》中又记载了八辈蚕,一年中养八次,都是多化性蚕:“永嘉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蚕的种类更多:“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生再生之异。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儿蚕、绵儿蚕、同茧蚕或二蚕三蚕共为一茧。”由此可见,当时对蚕的命名已根据其化性、眠性、蚕体斑纹颜色、养蚕时间等因素。

明清时期,人们对蚕的观察更细、分类更详。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若早蚕结茧时,彼已生蛾出卵,以便再养矣。”《吴兴蚕书》记载了浙江湖州一带的蚕种:“有头蚕、有二蚕、三蚕、四蚕、五蚕,种类纷纭,错出于春、夏、秋三时。湖人所重在头蚕,饲养颇广。”此外还有种名如泥种、石灰种、懒替种、石小罐种、白皮种、丹杵种等。而《蚕桑捷效书》中所载种名有金种、花种、乌种、莲子种、金桔种、束腰种、平头种等名:“金种蚕身甚小,花种遍体烂斑,乌种满身灰黑,莲子种茧之小者,金桔种茧之大者,束腰则腰有束痕,平头则两头平满。”

三、家蚕茧的种类

家蚕经催青孵化、摘桑饲喂直至成熟吐丝结茧,共需三十至四十天的周期。其茧的种类也有多种多样,多以茧形茧色分。
古代纺织原料——蚕丝

《天工开物》载:“凡茧色唯黄、白二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黄丝以猪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终不可染漂白桃红二色。凡茧形亦有数种:晚茧结成亚腰葫芦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或圆扁如核桃形。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蚕桑述要》载:“茧有黄白二种,黄有蛾黄、杏黄之别;白有雪白、湖白之分;黄者色鲜而性脆,白者光亮而性韧。湖丝多白,黄者甚少。”因此,家蚕茧的茧色和形状一直都有多种类型,但总体以白而丝紧者为佳,《蚕桑捷效书》称:“总以茧之坚结而厚,平圆紧小者为良,其松浮薄大之茧,丝少而难抽。”

为了确保缫丝的质量,人们必须选茧。在选茧时就产生了茧的品类划分。《吴兴蚕书》载:“茧之品类不齐,不容无所区别。有误食热叶及嘴伤,萦丝宽慢,其茧软而松者,是谓绵茧。有蛆生蚕腹,茧成穿穴而出者,是为蛆钻茧。有老不化蛹,毙?茧肉,秽汁浸润者,是为映头茧。有薄绪缠身,赤蛹外露者,是为凹赤茧。有山火太旺,匆遽吐丝,不及周遍环绕,其茧一头穿破者,是为穿头茧。有粘帘附帚,结成深印者,是为草凹茧。有蚕溺沾染,渍成黄瘢者,是为尿绪茧。有上山太稠,或二蚕、或三四蚕共成一茧者,是为同宫茧。大率蚕丰收则茧皆整齐、蚕歉收则茧多参错。”这种分类,与今日非常接近。

四、贮茧技术
古代纺织原料——蚕丝

收茧之后,如不加处理,茧中蚕蛹约过七日便要化蛾破茧而出。因此,当人们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缫丝时,就发明了贮茧技术。
最古老的贮茧方法也许是通过日晒杀蛹而使其不再羽化。《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两种贮茧法:“用盐杀茧,易缫而丝肕,日曝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著,几将倍矣。”显然,盐浥之法要比日晒法先进。

唐宋以后,日晒法几乎不再使用,而独用盐浥法:“藏茧之法,先晒令燥,埋大瓮地上。瓮中先铺竹箦,次以大桐叶覆之,乃铺茧一重,以十斤为率,掺盐二两。上又以桐叶平铺,如此重重隔之,以至满瓮,然后密盖,以泥封之。”宋?陈旉:《农书》。

金元时期,又发明笼蒸法。《韩氏直说》云:“蒸馏之法,用笼二扇,用软草扎一圈,加于釜口,以笼两扇坐于上。其笼不论大小,笼内匀铺茧,厚三、四指许。频于茧上以手背试之,如手不禁热,可取去底扇,却续添一扇在上。亦不要蒸得过了,过了则软了丝头,亦不要蒸得不及,不及则蛾必钻了。”在王祯看来,笼蒸法最好。但是,明清之间,人们又在盐浥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瓮泥法。徐光启《农政全书》云:“盐著于茧,到底浥湿。今人只于瓮中藏茧,另用纸或箬或荷叶包盐一、二两置茧上亦可。但只须瓮口密封,不走气耳。此必用盐泥乃可。” 

烘茧之法始于清代后期,当时又称炕茧。《蚕桑实济》记载了这种方法:“其炕以石条、或火砖、或土砖封砌,如炕床样。……其打炕之大小,视乎取茧之多少。茧多炕大,一日可炕数百斤。此乃炕外生火,火气自然上达,既无湿热之患,且无焦枯之虞。”在四川、广东一带,则用竹编烘笼或蚕箔铺茧,再用炭火烘之。这种烘茧法产量高、速度快,而且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故一直沿用至今。

四、野蚕及野蚕茧

野蚕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也经常得到人们的利用,并选择了若干种进行人工放养。其丝线也较特别,能制成一些独特的丝绸品种。

(一)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野桑蚕俗称野蚕,我国先民在驯化家蚕之前所采集利用的茧丝即来自此。家蚕驯化后,它时而有发,被看作是一种祥瑞,亦被人们利用。晋崔豹《古今注》载:“(西汉)元帝永元四年(前1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二年,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双林镇志》载:“桑蚕,吾乡年年有之,六月至八月皆可采之。届时妇女儿童皆肩负一箩,手持一竿,竿头缚一小钩,于桑下谛视而钩摘之,采茧卖于贩客。客卖于茧行,行又卖于乡人作丝。”野蚕茧色滞白或淡黄,呈纺锤形或圆锥形。其丝色黄而性硬,光暗而缕糙,一般供织纤细织物,也作丝绵用。

(二)柞蚕(Antheraea pernyi)
《禹贡》书载,兖州厥贡“檿丝”,据考证就是柞蚕丝,蒋猷龙等:《中国蚕类利用简史及其茧丝性状比较研究》,《丝绸》1993年第10期。但未知其实。《广志》中开始出现柞蚕之名:“有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宋元之后,柞蚕首先在山东登、莱等地推广人工放养,产量大增,明末清初时期,又向东北、西南等地推广,贵州遵义绸、河南鲁山绸、陕西刘公绸等均用柞蚕丝织成。
柞蚕体大色绿,茧形下端椭圆、中部膨大、上端稍尖,并有茧柄。刚吐出的茧丝和结成的茧都为滞白色,自然条件下逐步转为褐色。

(三)天蚕(Antheraea yamamai ussurinsis)
天蚕茧呈椭圆形,茧有深绿、浅绿、金黄等色,又以绿色为著名。一般认为天蚕原产日本,但《唐会要?祥瑞上》载: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六日滁州言:“野蚕成茧遍于山阜,至十三年野蚕又食槲叶,成茧大如奈,其色绿,凡已收六千五百七十石。”这种绿色野蚕茧据推测就是天蚕茧。蒋猷龙等:《中国蚕类利用简史及其茧丝性状比较研究》,《丝绸》1993年第10期。

(四)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晋郭璞《尔雅》上已有“樗茧”之名的载录,它以臭椿(樗)、香樟、枫杨等树叶为食,故又称椿蚕。清代以来始有人工放养。《野蚕录》载其“丝织为绸,紫耀光滑,有椒香,能辟蠹”。

(五)樟蚕(Erigyna pyretorum)
樟蚕又称枫蚕,以其主食樟、枫或枫杨之叶而得名。宋代陆佃《埤雅》载:“横州之地枫始生叶,有虫食之,其形似蚕,四月,亦如蚕之将丝,州人擘其丝,光明如琴弦。”这种奇特的剖腹取丝方法在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中也有记载:“樟虫入醋死,引腹中筋长丈余,闽人用缘蒲葵。枫蚕之丝亦韧,可作大钓缗。”
此外尚有名称记录多种,如椒蚕、柳蚕、榆蚕、枸杞蚕、乌桕蚕等,也曾被用于丝织或丝绵生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