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潮文化圈 (转发自雅虎)

 小猫臭臭 2017-04-09
  黑潮文化圈 
本世紀以來由日本人類學者所倡導的所謂”黑潮文化”,指黑潮海域民族的共同文化。黑潮(Kuroshio或Black Current)屬於赤道北邊的暖流。它起於太平洋西南印度尼西亞,向北流,經菲律賓諸島、台灣、琉求群島,而遠日本西南附近,又從日本北折,向南流,至中國東南海。這潮流因水色呈深藍色,因而名為黑潮。 
從黑潮文化圈的地理而言,台灣位於這個潮流南北的中央,是應該保留其古層次文化。然而,以今天台灣原住民保留的傳統音樂比較南洋諸島民族的傳統音樂情形,我們卻發現意外的不同情形。 
例如南洋諸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傳統音樂有如下特色: 
1.合奏樂器:銅鑼類(包括平面型和中凸型)打擊樂器為合奏樂器的中心,這些銅鑼僅有大小的各類樂器,而且各類銅鑼又組成固定音律的各組樂器。 
2.歌舞劇音樂:發源印度敘事詩”拉馬雅那”或民族神話傳說,由各地宮廷發展下來的舞劇、歌舞都具備後場樂器或前場樂器。 
3.音律與音階:有五聲音階(Slendro)和七聲音階(Pelog)的近於平均音階,但其音律非由五度相生律或純律構成。 
以上南洋諸島民族的傳統音樂的重大特色,台灣原住民音樂完全不具有。相反的,台灣原住民音樂最突出的特色──複雜而豐富的歌唱形式,如複音唱法、和聲唱法、異音唱法,卻在南洋諸島的民族音樂中幾乎無類似情形。 
黑潮領域中居住於呂宋島北部的卡林葛族(Kalinga),可以說是比較接近台灣原住民的部分。他們有平面型銅鑼組合的合奏音樂。清代台灣文戲中曾屢次記述平埔族使用此類樂器的情形,但現在的高山族並不使用此類樂器;卡林葛族擁有鼻笛和口簧琴,這兩類樂器現在高山族仍在使用,又有竹製的多樣打擊樂器,但台灣的原住民沒有此類樂器,至於卡林葛族的歌唱,似乎沒有台灣原住民的多聲部唱法。 
總而言之,屬於黑潮文化圈的南洋諸島的民族音樂,從存傳統音樂來看,很少有與台灣原住民音樂相似的。這是為什麼? 
我們的看法是因為:在廣大的馬來-印度尼亞語系民族分佈的地域,數千年來曾有不斷的民族移動與涵化,長期下來引起文化的變遷。 
特別是自西元一世紀開始的佛教和印度教文化流入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自十三世紀開始回教文化侵入同一地域,至十六世紀於該地域建立回教王國。菲律賓自西元十六世紀以來受西班牙的統治,天主教文化的引進而改觀了原有民族化。民族音樂仍民族文化的一環,它的原貌也隨著文化變遷而改觀了。而台灣的高山族,卻孤立於這個馬來-印度尼西亞語系民族分佈地域的東北角,直到日治時代(一八九五年以前很少受外來民族的侵入和影響,所以較能保存其音樂文化的原貌,即其較古層次的文化。
紅豆湯圓 · 9 年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