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诗画篆刻样样精通,绘画用典妙到绝处

 闲之寻味 2017-04-09


  传统的中国画,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成了诗书画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三绝”同时在画上呈现,更重要的是艺术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的融会贯通。齐白石自幼就就随外祖父读《千家诗》,青年时代拜文人画家胡沁园为师后,从熟读唐诗入手开始做诗,30岁后与诗友结成“龙山诗社”和“罗山诗社”,进而拜在王湘绮门下,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他很看重自己的诗,曾对胡挈青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对胡佩衡父子说:“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第四。”他的诗真情流露,坦荡自然,达观诙谐,充满泥土芳香他的诗虽用典不多,但他诗社时代的诗友,不乏能用典故之人,他把诗词用典的手法用于画中是顺理成章的。  

  诗词中的典故,可以简称为诗典,一般指典籍中的掌故,可细分为事典和语典,既来源于人和事,又离不开词语的精炼表达。诗词中使用典故,纯靠语言。画中用典,可以简称为画典,既有题词题句,也离不开视觉图像。画中用典,始于兼善诗画的文人画兴起之后,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主要是用古人的笔墨图式,既用既成图式背后的意义,也用有一定表现力的笔墨程式。

草间偷活

  齐白石绘画的用典,除去使用前人积淀的笔墨图式之外也像诗词用典一样,一是用事,比如“毕卓盗酒”,二是用语,比如“得食相呼”“草间偷活”“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踏花归去马蹄香”。但不管用事典还是用语典,都与来自生活的图像结合在一起。此外,有两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他用事典敢于改造,通过改造而赋予新的意义,如《盗瓮图》。其次他用语典,即用古人诗文中的语句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结合实际的观察感受给予批判性的阐释,如《他日相呼》;二把抽象语词赋予可感形象,并联系生活境遇加以发挥,如《草间偷活》;三是把古人诗词名句图像化,结合其他文化符号表述深刻的立意,如《蜡炬图》;四是暗用语典,不显示词句而从中获得艺术表达的启示,如《盘蜂图》。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善于在感受生活中灵活而有创造地运用典故的原则。

《他日相呼》的典故新解

        齐白石的《他日相呼》,画两只小鸡,争抢一条蚯蚓。概括简当,神态生动,水墨浸润,质感逼真,稚气可爱。但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而在于把观察的感悟上升为对历史成说的深思。他概括为四个字,题在画上:“他日相呼”。熟悉典籍的人知道,齐白石题句中使用了鸡为“德禽”的典故,而“相呼”一语,典出《韩诗外传》。《韩诗外传》由轶事、道德说教等内容组成,一般每条都以一句《诗经》引文作结,既不是《诗经》的注释,也不是阐发。作者为汉代韩婴,他在书中说鸡是德禽,具有五种美德,原文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五德之一即是“得食相呼”,意思是鸡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

他日相呼

        但是齐白石向来以造化为师,在实际观察中,他发现小鸡得到蚯蚓,没有丝毫谦让,也不呼唤伙伴共享,而是互相抢夺。他想:美德看来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历练的结果,小鸡长大了,就会“得食相呼”。所以,他题了“他日相呼”,表达了对文化积淀的反思,对美德形成的深切体悟,用来自实际生活的独特感悟、智慧和真知,超越了古人认识,丰富了文化。

《盗瓮图》与典故改造

        齐白石的《盗瓮图》,大约作于80岁。画中一个老者,倚瓮而眠,留发髻,面色微红,蓄长须,颇有官者遗风。空酒提横倒在地上,看来他因醉酒而昏睡。上面题道:“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借山老人画吾自画改稿。”同样题材的作品,还有多幅,其中一幅题为《盗瓮》,大约作于1930年。上题:“盗瓮。宁肯为盗难逃,不肯食民脂膏。”另一幅作于乙酉,白石85岁。上题“《盗瓮图》。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予每画此图必题此十六字,八十五岁白石老人”。据白石友人胡佩衡、白石弟子胡橐记载,此图画的是东晋毕卓的故事。

盗瓮图

        《晋书·毕卓传》载:“太兴末,(毕卓)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从中可知,毕卓不是宰相,而是其下的吏部郎。他盗酒而饮,不在退休之后,而在吏部郎任上。齐白石使用毕卓的典故,不是照搬不误,他从绘画的立意出发,进行了想象和改造,把仅当过吏部郎的毕卓说成是位高权重的宰相,把在任废职盗酒说成归田后不肯伤廉的行为。唯其如此,他的题跋深刻地指出了一个道理:当盗贼去偷酒,受害者不过一家一户;贪赃枉法,则祸及百姓万民。显然,此图旨在衷心歌颂为官清廉的品德,同时无情鞭挞贪官污吏。

盗翁

不能说画中用典是齐白石艺术的普遍特点,但他创造性地运用文化积淀增强文化厚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成就,仍然给我们以宝贵的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