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雅乐读会 · 第3期】大学与读书(1)

 昵称30569180 2017-04-09
编者按

今天,博雅君将和大家一起重温当日读书会的盛况,并期待更多的读者能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与书交友、以书会友。



大学与读书(1)
张德明: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首先感谢北大出版社博雅文库组织了这个微信读书会,感谢各位在线的书友们!希望我们能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说老实话,我有点诚惶诚恐。我觉得为我的一本小书这么多朋友从天南海北赶来,有点受宠若惊。这种形式的发言我还是第一次。之前在电台做过一个讲座,面对的是一片虚空。今天面对的是既实又虚的朋友,有种穿越的感觉,好像是在星际漫游。于是我就想,一本书,是一堆文字,然后是一朵虚拟的云,把一滴滴的雨滴汇集在了一起。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天了。那么,人存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是否只是一堆话语?


还有,这种形式让我很不习惯,微信上发言每次只能说六十秒。于是我就得不断重新按键。我本来想先把文字写好,一段段发上来。主持人说希望我尽量用口头讲。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要吃鸡蛋,不必见生蛋的那只母鸡的面。现在你们退而求其次,见不到母鸡,想听听母鸡的叫声。契诃夫说过,所有的狗都应该叫,无论大狗还是小狗,就按照上帝赋予它们的嗓音叫吧。那我就在这儿叫上几声吧。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主持人给我定的主题是谈谈读书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也很重要。我们现在面临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密集、价值多元的时代,新入学的同学很容易迷失自我。如何在有限的三四年时间里把握自己的方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把它归结为三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读书首先要确定一个目标,目标决定态度,目标和态度决定了所读的内容和方法。从高到低排列,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和态度大概可分三类。最高的读书境界是为发现自我、完善自性而读;其次是为求职谋生、敬业工作而读;第三是为扩展知识面、满足好奇心而读。先声明一下,这里没有厚此薄彼的价值评判,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现有条件,设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当然,这三种目标和态度完全可以统一在同一个读书人身上,根据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比例,分配时间。


不过,我想告诫刚入学的年轻学子的是,一开头就应该把自己读书的目标定得高远一些,开阔一些。《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那么,取法乎下呢,只能是“仅得其无”了。英语中有句话,也可供我们思考,“you are what your reading”,意思是“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与上述三种目标相应,书大致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修身书,第二类是专业书,第三类是怡情书。这三类书都很重要,都应该读。人心如一棵树,树要活下来,且活得枝繁叶茂、花美果实,不但得有天上的阳光雨露润泽,还得自己时时照料,不断浇水,施肥,整枝,修剪。修身之书就是源头的活水,必须每天浇。专业之书就是施肥,隔一段时间就得更新。怡情之书就是雨露,时时润泽性灵。这样,人才能活得好,且活得有意思、有趣味。


与目标、态度和内容相应,读书的方法大致也可分三种。


第一种是精读,同一本书天天读,反复读,一个词语不弄清,不往下看。今天不懂的明天继续读。不急于往前读,而是时时往回读。这可能有点烦。但耐烦是读书的必修课。这一关通不过,谈不上真读书。这一关打通了,读书的趣味就出来了。孔子是真懂读书的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精读的时间不在多,而在持之以恒,其目的在于养德,养德的目的是让自己日新月异的进步。进步这个词现在已经被遗忘了,我读小学的时候,墙上贴的毛主席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好,现在也还有用。


第二是泛读,用大段时间,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谋生。


第三是懒读。临睡前可以随意浏览一些诗词、哲学、小说之类,目的是为了丰富生活乐趣,增加生活情趣。


哪些书应该精读?一是修身之书、二是修业之书。新入学的同学,我个人建议,首先精读《大学》(可读朱熹《四书集注》本,比较简明),读此书的目的有二点,一是明白人生中什么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物有本末”);二是知道做学问和做事情的先后次序(“事有终始”)。把这最基本的两点弄清楚了,就基本入门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业之书是指专业书,每门学科都会有一些入门书,概要地讲述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这些基础的东西非常重要,犹如种子,后面的枝叶和花果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一定要精读,每个概念、术语,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搞得明明白白,一个都不放过。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业才能不断精进。


下面谈一下做学问的基本门径,我把它分为两个基本面,十个押韵的字,便于记忆,也可以叫做十字诀。这两个基本面,一是道德修养方面的,二是方法论方面的。用气功术语说,这是安身立命的任督二脉。这二脉打通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往而不能。


先说第一个基本面。概括为五个字。诚。敬。正。沉。恒。


诚。这是做学问的入德之基。在社会上做事讲究诚信,在大学里做学问强调诚实。不弄虚作假,不臆想猜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事实,不打诳语。读书也是如此,首先心要诚,目标要明确,态度要端正。因为前面说过了,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内容和方法。


敬。即敬业。敬与诚相关。诚是里,敬是表。诚是内心的态度,敬则是外在表现。比如,读书的时候,小到标点符号,中到句子段落,大到篇章结构,一个引文出处都不放过。写论文的时候,用心构思,反复推敲,尊敬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尊重同辈同行的学术观点,非有确凿证据不轻易推翻现有结论。

  

正。即公正。首先做到不曲学阿世。”学问乃天下公器”,非某个党派、门派或利益集团谋私利的工具。其次要消除个人的偏见、成见、定见、前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所读的书,所研究的对象。用萧公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


沉。沉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沉稳。要沉得住气,稳扎稳打,低调精进,虚心阅读,耐心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先读懂,听懂,之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年轻人刚刚入校门,要时时铭记《易经》的教诲,上九“潜龙勿用”,沉潜下去,沉稳下来,不要着急,犹如闭关修炼,过了这一关,自有“飞龙在天“之日。第二是沉静。戒骄戒噪。不要一开头就想发文章,出成果。要知道世上一切原创性成果,无不是研究者多年来安静思考,不断实验和试错的结果,而不会是一时的喧哗骚动和夸夸其谈的产物。《庄子·在宥》说,要“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一般简化为 “渊默雷声')就是指静思多年,突然开悟,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震惊了世人。


恒。读书一定要有恒。修身之书必须每日读,就像浇花一样,心才能像曾国藩所说的“活活泼地”。而且最好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养成阅读习惯。习惯成自然。大学期间读,毕业工作之后也读。空闲时读,忙碌时抽空也读。要做到一日不读全身不舒服,到这个境界,你的学问就到家了。即使不以研究为业,养成有恒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成功。


以上五字,可以说是任脉,主要着眼于学术道德的自我修养方面。换个角度,再说督脉,讲讲方法论问题。做学问,当然得讲求方法,方法就是路径、工具和步骤 。每门学科在长期积累中都形成了一些本学科的方法论。撮其大要,也可归为以下五个字。宏。精。深。勤。新。


宏。即宏大。视野要放宽,放远,王国维引用过宋代晏殊《蝶恋花》中的一句词,想必大家都记得,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个境界多么开阔!所以,进大学后,首先要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只不要只关注狭窄的专业领域,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那一点东西。要知道学问之道都是相通的,越是博学,就越是多才,就越有创造力。这从心理科学上也能得到证明,神经突触中的暂时联系越多,兴奋越多,创造的火花就爆发得越多,创意也就层出不穷。


精。指的是在微观上,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要细致,细心,细密。要知道,无论读什么学科,做什么事情,想得到一点原创性的成果,都必须从细节入手,才能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西方人说,魔鬼也在细节中,上帝在细节中,也是这个道理。打个比方,宏,犹如望远镜;精,有如显微镜。有了这两个镜子后,既能站得高,望得远,又能看得细,看得透。


深。抓住一个问题就深究下去,不要浅尝辄止,沾沾自喜。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多向老师讨教,多和同学讨论,把问题钻研透彻。当然在深入下去的同时,也要能够跳出来,把细节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不能钻牛角尖,陷于细节问题出不来。


勤。聪明人要做笨功夫才有出息。如何勤?一是勤于记笔记。罗兰.巴特说,懒惰的读者在书上划记号,勤奋的读者做笔记。二是勤于写作。有一点感想就写下来。因为写跟说不一样,说比较随意,容易散漫无边。要把说的写下来,就得选择字句,反复推敲,这就使思路更加清晰,思维更加缜密。已故词学专家、浙江中文系的夏承焘先生总结自己做学问的经验,就是一个“笨”字。用笨办法,下笨功夫。在谈到如何做笔记时,先生将自己的体例概括成三个字,“小”——用小本子记; “少”——记笔记要勤且精简; “了”——要透彻理解。先生正是以此为信念,在词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现在电脑时代用不着手写笔记或做卡片,可以利用WORD文档中的功能,把收集来的信息归类存档,随时查阅,激发灵感。


新。时时更新自己的理论框架,视野和方法,紧紧抓住本学科发展主流和前沿问题,但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思想,不随波遂流,不跟大潮走,否则自己成了“平庸的恶”的工具还不自知。


其实这十个字也没什么新意,都是些正确的废话。无非这些老生常谈是我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感悟总结出来的,但我自己不能说已经完全做到了。所谓“悟道容易践道难”,知道道理是什么,但不见得就做得到。越是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到,幼儿园小朋友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反而做不到,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所以,得沉下心来,好好读书,找好的老师,时时给自己耳提面命,才能不断进步。但关键是,你自己想不想这么做。如果自己不想要好,你进再好的大学也是没用的,遇见再好的老师也是会错过的。


最后发歪诗二首。第一首是即兴写的,描述了我对这次读书会的印象。第二首是昨天在准备发言稿时写的,讲了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与大家共勉。


金秋博雅读书会,

地北天南微友来。

一朵虚云聚人气,

三百孤心共敞开。

话语汩汨若水流,

答问频频撞灵台。

众声喧哗若交响,

和而不同大音赅。


志存高远广开址,

缜密寻理细辨析。

诚敬读书循正道,

沉潜思考多存疑。

初心不改莫逐流,

大道周行自有时。

但等秋高瓜蒂落,

雷声渊默动天池。


[注] :当晚参加北大出版社乐读会的微友共309人,取其整数故曰“三百”。


许淑芳:
大学怎么读

张老师好!主办方的各位老师好!各位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许淑芳,张德明教授的学生。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参加这样一次网上读书会,这个形式很新颖,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初体验。从占星学上说,目前正是水星逆行时间,不太适合沟通,电子产品的运行也容易出状况,所以我很期待今晚的混乱。因为混乱之中才会有碰撞,才会有思想火花。

北大组织方设定的话题是“大学怎么读”,刚才我的导师已经把这个话题讲得很深刻很生动。不过,张老师刚刚说了,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所以我现在就以小狗的身份叫几声吧。

根据我的理解,“大学怎么读”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广义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如何读大学;第二层是狭义的,就是大学里如何阅读。我现在就这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初浅体会。

为了准备这个发言,今天下午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大学时光。我是1992年进入大学的,感觉已经很遥远,回忆起来就像打捞一艘沉船。我试图从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结果痛心疾首,找出来的大多是教训。所以,我今晚主要是结合我的教训和少量经验,以及这十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所见所闻,跟大家谈谈如何度过大学时光会比较有意义,以及该怎样阅读。因为此次活动的动因是《蒙田的猫》这本书,所以我在谈话中也会兼及张老师其人其著。

先谈第一方面,如何度过大学时光。

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后准备追求什么。突然感觉这个问题很熟悉,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曾经这么问过。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好,应当经常问,弄清楚这两问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我们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初中、高中可能没什么办法,选择面不大,你总是在努力考上更好的学校。但是上了大学以后相对来说,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你学习的主要目标不应该是获得学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确认自我。

每个人都是特殊个体,不要因为别人考研你也考研,别人出国你也出国,这种盲从是对自己的不道德。我在美国访学期间认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他们当中一半以上是不适合出国的。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差,在那边学了三年,购物点菜都有困难,课堂发言更是不行了,所以我感觉纯粹是浪费青春。这部分同学如果在国内发展,可能结交了很多朋友,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心理上也不至于那么自卑。那这些人是怎么出国的呢?是什么使他们出了国?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虚荣心,觉得孩子出国就很有面子,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把握,不知道自己的天赋、价值所在。


我自己也一样。我大学毕业时看成绩单,除了一门课(国学大师徐步奎先生的课,似乎有很多同学补考),其他课程分数都很高。这个一点不值得炫耀,因为这只能说明我当时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比如一些大学生素质指导课程,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我竟努力考了九十多,实在是不应该的。我还记得那时候寒风中提着热水瓶去打水,都在背诵“农村分田到户的十大好处”,现在想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张老师常说:“人生除了规定动作,还有自选动作。”他在《蒙田的猫》这本随笔集里也写到了这一点。的确如此,没有自选动作的人生,不会有自己风格化的生存。而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一辈子只是疲于完成规定动作。

第二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在大学里要跟老师结交朋友。我们通常都会跟同学交朋友,这也是很重要的。同窗共读,把酒言欢,互相砥砺思想、激发智慧,这样的大学生活,质量会比较高。但同时也应当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交朋友,因为我们光光从课程讲授中向老师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言传不如身教,在课堂上我们对老师的认识很片面、很有限。古希腊同性恋文化十分发达,其实我感觉当时年轻男子和年长男子之间那种超越友谊的交往更像是一种必要的成人仪式,对双方都很有益。孔子那个时代也是,老师跟学生朝夕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从老师身上学到最具体、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师会知道宰予昼寝,学生会知道老师“食不语,寝不言”。


我非常有幸在大学期间就跟张老师有较多接触。张老师书中写的很多内容,都是我平时听他谈起过的。比如,书中写到凯鲁亚克,凯鲁亚克说:“因为我一贫如洗,所以我拥有一切。”张老师把这句话反过来阐释,说:“因为我拥有太多,所以我一无所有。”很早的时候,大概十多年前,我在闲谈中问张老师:“您觉得幸福是什么?”张老师说他觉得幸福是当年住在筒子楼一无所有。由此可知,老师书中的这些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并非一时兴起,随口说说。


大学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内容,比如说多听讲座,多谈恋爱(如果你有机会的话),等等。但我的发言时间是十五分钟,所以我现在略过这些,赶快过渡到第二个话题:关于如何阅读。

第一点,本科阶段读书,我感觉不应限定范围,要读得博杂。博杂地、无功利地读书是很有趣味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读书信条便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她父亲教导她的)我们在书中读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典故,就会像挖到富矿一样幸福。我大学时读叔本华日记,日记中记录了很多哲学思索和读书心得,但有一天叔本华突然写:“老妪死,心欢喜。”一位老太太死了,这位悲观主义哲学家高兴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后来我查阅了叔本华传记,方知叔本华曾跟一位女房客吵架,争吵中他推了房客一把,房客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判他赡养房客终生,而这位房客大婶居然又活了三十多年,活成了老妪。所以,老太太一去世,叔本华就高兴了。在海涅的《浪漫派》这本书当中,也记录了这件风波,谈到歌德为替叔本华解除困境,还曾出面找大婶斡旋。然而,未果。想起这则日记,就挺喜欢叔本华了,因为这符合人性。我导师这本书里也记录了很多类似的阅读体验。比如说,他写到纳博科夫。纳博科夫曾说他的祖上远亲是成吉思汗,又说自己的名字“Nobokov”的发音是“no bow cough”,即“别弯腰咳嗽”之意。这些小片段可能没有谈什么人生大道理,但其中蕴含的是温暖、私密、独特的读书乐趣。


第二点,读书要勤,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曾国藩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杨绛在答一位读者的信中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很有道理。书对人的浸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谓“润人细无声”。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一天没书读比一天没饭吃更让人难熬。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勤于读书能使你面目可爱。有些同学读书读到大学毕业亲戚朋友都不太认识你了,原因之一就是读书改变了你的模样。张老师曾说要试行一个考试办法,就是让每位同学开学时拍一张照片,期末再拍一张,两相比较,给学生打成绩。这个想法并非荒诞不经、前无古人,林语堂当年就曾试过看面相打分。然而,在大家不讲究读书只讲究美容的环境里,看面相打分的可行性又要存疑了。


第三点,读书要做笔记。人的记忆力是靠不住的,钱钟书先生记忆力特别好,当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吴宓先生有什么资料找不到出处,钱先生能报出页码,所以吴宓夸赞他是“人中之龙”。但我们在杨绛写钱钟书如何读书的文章里可以看到,钱先生记笔记十分认真,生前留下的笔记有好几十箱,杨绛说他做一遍读书笔记的时间是读这本书的时间的两倍。现在我们做笔记的条件比钱先生那时候更好了,你在电脑上做笔记,不会发霉,不会被虫咬,不需要太阳好的日子搬出去晒,重要的是搜索、使用起来特别方便。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去芜存菁,把博杂的知识条理化的过程。张老师也是一位很勤于记笔记的学者,他的口袋里、手机里、电脑里都是读书笔记。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人相约去爬山,谈到德里达,有一个问题谈得不够清楚,张老师随手从口袋里摸出他的笔记来查证,让我又佩服又惭愧。我自己读书是享乐型的,笔记做得很少,这一点需要改正。读了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好书,却没有记笔记,就像去了一趟金山,却没有捡回一颗金子。

第四点,读书要写感想。如果说读书是跟前人协商,那么写作是跟自己协商。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深化,才能把感性的乐趣上升为思想的乐趣,使博杂的阅读逐步走向专精,才能联系自己的人生,最终开启智慧,洞明事理,形成一套独特的人生观,锻造出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我就讲这些,耽误大家时间了。

谢谢大家!谢谢主办方!
附:关于马良微友问的“当下中国文坛是否缺乏现实主义创作,是否缺乏活力和责任感”的问题,我做的补充:

对张老师刚才的回答,我做一点补充。张老师说得很对,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对现实的反映往往不是直接的。我想引一则古希腊神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蛇发女妖美杜莎,她的眼睛闪着寒光,任何人看她一眼就会变成石头。我们不妨把美杜莎眼里的寒光看作冷酷的现实。后来,英雄柏尔修斯杀死了美杜莎。那么,这里有个技术困境:柏尔修斯是怎么杀死美杜莎的?他要命中目标,必须看美杜莎,可是如果他看了美杜莎,他就会石化,就无法杀死美杜莎。柏尔修斯解决困境的方法是:不直接看美杜莎,而是通过雅典娜赠送他的铜盾看美杜莎,然后击中目标。在战斗中,盾牌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在这则故事中,这面盾牌起到了镜子的作用。文学和其他艺术跟现实之间的关系,正如这面镜子,通过迂回地反映现实,进而解决现实问题。

(未完待续)
(此文根据发言录音整理)
北大博雅好书
-总第577期-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