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教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清风明月8120 2017-04-09

需要养成的五种阅读习惯——迅速读文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所以需要把文章读完读懂;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平时的阅读时间不是问题可以悠着来;而高考时间有限没法慢慢看。因此两者对阅读习惯和阅读顺序的要求不可能相同按常规去应试必然吃力不讨好。考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该有以下五种习惯:

一、专注的习惯——平心静气细致入微

专注需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只有平心静气,总览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发现细微之处。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养成专注的习惯,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不心浮气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逆向阅读习惯——从试题到文本

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考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培养逆向阅读意识,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三、筛选勾画习惯——勾画关键词、关键句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要求,养成“筛选勾画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即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四、注意关系的习惯——阅读时读出四关系

“关系”是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和被扩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四种情况。

1.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的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2.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即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3读扩展与被扩展之间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读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

在阅读时读出原文中的这几种关系,然后再看选项语句之间表述的关系是否与这些关系相符,进而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关系示范]


 

  [选项T1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选项T3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选项T1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016·高考全国卷乙)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第①句是被扩展句,其他各句都是扩展句,所以第①与第②~⑧句是总分关系;第②~⑤句是从历史上,举例扩展第①句,第⑥~⑧句是从现代的角度,举例扩展第①句,所以第②~⑤句与第⑥~⑧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通过第⑤句中的“因此”可以读出第②~④句为原因句,举《史记·殷本纪》《尚书·盘庚》的例子,意思是这两部都不能作为商代的文字史料,这三句与第⑤句构成因果关系,第⑤句提到的概念“从诗三百篇做起”意思就是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选项T1-C],也是因果关系,意思与文本意思一致,可以判断[选项T1-C]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第③句中“此”指代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与第②句构成转折关系,第②③句与第④句又构成了让步假设关系,“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表明二者都属于不能证明商王朝的存在的文史材料,再看[选项T3-A]“尽管”是假设关系,“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与原文意思相符,可以判断,此项是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

  第⑥句是被扩展句,意思是“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商朝是存在的,第⑦⑧句是举例扩展第⑥句,以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按照上文所讲的“勾画”习惯,可以将“基本”勾画出,这样就可以判断[选项T1-D]“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五、文脉整合习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在开始读文本时就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阅读时这些习惯,很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五种习惯往往要同时进行,这样能快速把握文意,也能快速解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