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人都知道,满族有“以西为贵,以南为尊”之说,现代俗称“以西为大”。
通常情况下满族人建正房时,格局设计以三间居多,中间称堂屋,西间设南、西、北三面炕。因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俗,西间的南炕温暖向阳,理所当然要住着长辈。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老儿子自然要和老人家多亲近些,因而西屋多数是和老儿子居住,而其他少辈则在东屋居住。 满族人尊西,不仅将本家族的家谱(家谱中有自家祖宗和先人的名讳)供奉在西屋的西墙上,而且忌坐西炕。在过去的男尊女卑时代,女人是万万不可坐西炕的,即便是不小心而为,也会遭到长辈的斥责,更不可以将狗皮帽子放在西炕上。可见“西”在满族人的心目当中是至尊至贵的。那么“西”在满族人心中为何如此神圣呢? 首先,这要从满民族的起源说起。 满民族的先祖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称为肃慎,又称稷慎、息慎。但无论是肃慎还是稷慎都是汉语的音译,这个词从汉语的意思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是何种含义的,即便是女真语、满语也是如此。近来偶然读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展先生的《满族文化与宗教》一书,眼前豁然一亮,赵展先生在此书中提到了“肃慎西来学说”,颇有新意。 肃慎应是贝加尔湖一带的原始通古斯人群的一部。中石器时代,由于人类发明了弓箭,拥有了致远的武器。这不仅为他们猎取更多的野兽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提供了可能。其中一部分原始通古斯群落顺着黑龙江两岸向东方迁移。为此,黑龙江的上、中游两岸留下了通古斯人的足迹;又有部分通古斯人在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定居下来,成了满族的先民,被后代尊称为满族先祖——肃慎。而这个“肃慎”的发音当是通古斯语“东方人”之意。 源于满民族的种族——肃慎,起源于西方,满族人流传下来了向西拜祖的习俗,及至今天,满族人仍然把家族的祖宗板、祖宗匣子供奉在西墙上。这一观点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满民族以西为大的一个根源呢? 第二、“以西为尊”皆因万物有灵,天地为大。 据清初大学士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其居联木为栅,上以瓦,复加以草,墙壁亦以木为之,污泥其上,地极苦寒,屋高仅丈余,独开东南扉。一室之内炕周三面,温火其下……”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满族民居建筑的格局以及使用的建筑材料,还表明满族民居的房门开设位置是在东南。又如杨宾在康熙四十六年代所著的《柳边纪略》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宁古塔屋脊皆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绕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而出瓦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亦是“开户多东南”。“开户东南”在东北可以达到采光好、接纳和煦之风。那么,除此之外,“开户多东南”这种习俗又暗藏着一种怎样的心理诉求呢? 据资料记载,满民族是一个信奉神灵的多神论民族。这个民族在金代就信奉了佛教,信奉了天地。清代时,每座满族民居建筑的正柱脚上端都供有天地牌位。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则在住宅东南角的墙上修筑出一个上拱下方的神龛,用来供奉天地牌位。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60年。之后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进而遗忘了其曾经的存在与意义。为了佐证这种文化现象,查找其残留的痕迹,笔者遍寻本地区的满族古宅,终于在乌拉街满族古建筑群遗址——魁府中查到其踪迹。尽管已被砖头和水泥封杀,可是印记清晰可见。 由此可见,满族既敬天又尊祖。据满族建筑非遗传承人宋宝林先生讲:在满族人的心目中,祖先再大,再尊贵,也大不过天地,大不过神灵。既然在东南供奉了天地神,祖先或者说家谱就不能在这里供奉了,总不能将祖先与天地相提并论吧。故此,祖先的神龛就只能供奉在西墙,或西北角处。东南供奉的原本为大的天地神位在生活中退出进而消失之后,或许将其与对祖先的敬奉合而为一,久之生活中仍延续的“以西为尊”就变成“以西为大”了。时至今日,满族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神灵的敬畏,仍有增无减,很多节日习俗和传统礼仪都是顺应以西为尊、天地为大这一传统风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