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艳举六经辨证 | 熟读经典名师点,回首再看理自通

 AB向往神鹰 2017-04-10


熟读经典名师点,回首再看理自通


            


在起初的经方之路,我将虔诚如小苗,感恩阳光温煦,随时聆听同道意见,接受园丁修剪,与君风雨同甘静候枝繁叶茂。



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看到寥寥可数的小标题,你是否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想用“你的小捶捶咋我的胸”,待我娓娓道来:
       说来遗憾,作为中医(养生康复方向)五年制的医学生,我们的即将结束的医学生涯中,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一本也未曾相识,实数不幸,但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我们是中医+养生+康复多方向发展的特色专业”。然而,就如鲍老师所说“零基础的人,学习经方理论体系,更容易入门,学的更快”,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零基础学子”重拾信心。


2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医经典论坛”,有幸见识了“鲍博士”的“庐山真面目”,在许多大咖纷纷发言后,鲍博士低调登场,北中医的优秀博士那么多,为什么会选鲍博士?在讲解中我了解到鲍老师熟运经方理论体系,在看似平凡的发热门诊,治愈了好多患者,使自己的门诊量激增。
       循着经方的足迹,我阅读了《医圣张仲景》邱明印(ps:代表南阳政府著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冯世伦(ps:鲍博士师傅)、《伤寒杂病论》等著作及几位经方大家的视频讲座,原来所谓的“零基础学的快”是因为伤寒论有些遗失的部分是由王叔和整理,运用《内经》来注释的《伤寒》,而伤寒是独立体系,有自己的六经八纲理论,所以两者结合会有相悖的感觉。

胡老曰“六经来自八钢,方证是辩证论治的尖端”。强调了方证对应的重要性,辨清证,用好方,重视平时基础知识的学习,洞察各方之前的秋毫,这也是鲍老师要教给晚辈的经验。


3
溯本求源览古书,旁征博引方家言



经方,是以八纲、六经、方证理论治疗治病的医药学体系。其治病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其与《黄帝内经》是不同的体系,不能运用脏腑经络、五行六运解释。读懂《伤寒论》,是学会经方的入门功夫,而欲读懂《伤寒论》不但要看苦心钻研,长期临证体验,还须了解经方的主要理论体系。


4
历史为证明医理,看病三斧铭记心



仲景曰:每当我看到有关秦越人给虢太子诊病和给齐桓侯望色的记载时,没有一次不感慨地赞叹他的优秀才能。
      仲景治愈诸葛亮脚伤片段有记载,忽见一辆独轮木车“吱呀、吱呀”地推进回生堂的院子里。停车后,推车人把病人背进诊。张仲景早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当他转回诊室以后,便来到这个病人面前道:“是来看脚的?”病人点点头。“看来,你的脚不能走路已经有些时间了,针也扎过,药也吃过吧?”徒弟扯了扯张仲景的衣襟,小声说道:“还没有检查呢!”“检查过了。”张仲景道,“他是怎么进来的?他来咱们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从他跨进大门的时候起,我们的交谈、观察不就是检查吗?
       在看病三板斧中重望诊,崇脉诊鲍老师告诫我们:有时病人太多没时间,察言观色就可了解病情大致,不必强求四诊全套。有时病人描述的可能和自己脉诊的结果不一样,要相信自己判断


5
经方之路漫浩浩,上下求索重孜孜。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主要有两种(ps:有人将风温病证也归纳但温病又独立出去了),一种太阳中风,一种太阳伤寒,中风与伤寒的区别:中风: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缓。太阳经中风病证是风邪侵袭体表,卫气不固所发症。(相当于普通感冒),太阳经伤寒则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郁的症候(相当于重感冒、流感)
太阳病证 中风 汗出 有汗脉缓桂枝汤
                 伤寒 无汗  无汗脉缓麻黄汤
       这两点对于“小而有用”,就如同鲍老师在发热门诊能够有所成就,也是因为“用心遣方”把小病“拿住”,才能有接触源源不断的病证,应用“六经鈐百病”思维去解决。
       方剂歌诀中:麻黄汤_伤寒表实无汗宜。桂枝汤中风表虚自汗出。通过解释应该加强记忆。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向鲍老师开设此课程致敬,愿吾辈放下浮燥、功利,读经典、跟名师,在同门良师益友的带领下,在传承和创新中为中医事业奋斗!


      分享一段喜欢的话:毛竹用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用6周,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在医学的道路亦或是做人做事,不要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等到时机成熟,你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 

 




文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伤寒一班               张福海

整理  |  伤寒一班班长       付志文

编辑 |  新媒体部               刘    伦




本系列为鲍艳举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学习班的感悟分享。

医路漫漫,愿与众医友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