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什么历史背得越多考得越差?| 历史学习的能力论》一文中,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历史学科究竟想考察什么能力?历史学科考察的能力是分析史料的能力,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必须从基础出发,从会笔记、能记诵、懂做题出发。 在今天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将具体谈谈,如何提升历史成绩。 ◆ ◆ ◆ 历史或许是文综三门课当中趣味性较强的一个学科,然而如果你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来上历史课,一到做题时就容易抓瞎。 历史笔记大体有两种:
◆ 随堂笔记 | 记录框架 随堂笔记不仅仅是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跟随老师建立本章节的知识框架。上课认真做笔记,最起码能够督促自己跟上老师的思路,避免自己乐乐呵呵地上完一节课什么也没记住,课后复习时更加方便。 从我的经验来看,随堂笔记可以就在听课过程中记在书上。笔记不可贪全贪多,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把框架记录下来,对应的细节和内容完全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标注。 框架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等角度进行归纳,也可以从时间、事件、人物、原因、影响、评价等角度进行整理。例如: 如果课堂上记笔记的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在每个小点后面写一小句提示性话语,需要注释的小知识点就换一种颜色的笔注释。例如: 在课本当中遇到较难理解或较易混淆的概念或话语时,老师会做出解释,或者自己查资料弄清楚,然后记在话语旁边。例如: 需要注意的是,主流辅导资料当中也有整理好的框架,这些现成的资料虽然可以直接“拿来主义”般地参考,但是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重新总结。偷懒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 复习笔记 | 通史归纳 在学习完一个章节,或者临考前,有必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也就是复习笔记发挥作用的地方。所谓复习笔记,就是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进行通史归纳。 首先,搞清楚历史的分期。记住各阶段的标志性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往往是分期依据及考试重点。在每个历史时期当中,分经济、文化、政治等框架脉络进行整理。在选修内容学完后,应当把重要的改革插入其中,这样可以做到通史与专题史的结合。 其次,在大框架下,可以参照高考复习资料里的考点笔记整理模式,把考点对应在时间轴上。当然,不需要把所有的考点都逐字逐句抄过来,可写:XX资料XX页,在复习时找重难点。 虽然具体的复习笔记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大体都要通过通史归纳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让笔记附带上完整的史观、史学分析方法整理。
能记诵 | 不要傻背诵 用脑多领悟 很多优秀文科生的认为,历史不需要“背”,甚至说,背得越多,考得越差。事实上,在历史学习的每一个阶段,背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莫把历史当成一个纯粹靠背诵的学科,也不能不讲方法地盲目记诵。 有的学生一提到背文综,就是翻开课本,毫无目的地从头到尾一通死记硬背。且不说这种背诵方式效率极低,容易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恶感,更重要地是机械背诵会导致我们忽视了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框架,甚至混淆重要概念。 所以,背诵既需要对知识点的熟知,更需要学生自己在每一步骤中分析出框架与难点。从我的经验来看,有三个时间节点是非常适合用来记诵的。 ◆ 课后复习记 下课后,马上合上书,利用课间5-10分钟的时间就足以对一堂课的主干内容进行一次回顾:
在此过程之后,头脑中应该有该章节总体简单框架及突出的重难点表述。 ◆ 做题寻疑记 在历史这个学科当中,做题实际上是把你自己的体系和出题人的体系进行一次碰撞。因此做题过程中也要发挥出钻研精神,借助题干和选项查缺补漏:
这种方法以题为纲,补漏记忆且目的性更强,长期坚持就会有疑惑点一个个被消灭的快感,做题手感也越来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大型考试的题目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更要把其中的疑惑点翻书落实,尤其是省质检、市质检、一模二模更是不能放过。 ◆ 考前复习记 最后还是要谈谈考前复习。尽管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大方向仍然是在掌握框架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考前,还应当看看平时的错题、难题,思考自己的知识漏洞与方法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翻书,多翻书,多翻书!从课后回想到做题后自己答疑再到考前自主复习,关键就是自己找知识重难点,自己查漏补缺,不断补充知识库。 ◆ ◆ ◆ 学习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相遇,相知,相熟。练和记相辅相成,使新知识点从理解定义到把握内容再到完全熟练。事实上,在学习一个历史知识的不同阶段,做题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 新知阶段 | 先记再练,映照体会 在第一次接触一个新知识时,应当先背会定义,那么在做题过程中就应当着重理解这个新知识的概念。
这就是很典型的刚刚学习史实知识时巩固新知训练的题目。 首先,学生需记住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定义。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更加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别是什么含义(以什么为纽带),为什么而如此做,是怎样做的(权利高度集中),这样做会怎样(维护了谁的利益)。 这样,就可以将两个历史术语(分封制和郡县制)深层理解在心理。 ◆ 综合阶段 | 先练再记,准确把握 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概念之后,为了保证个人理解的准确,需要通过题来检测出自己知识的把握度,通过答案来更加准确和多角度的把握该知识点。
这道题属于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的类型,根据常识和材料理解排除一些选项,根据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面最大的那个选项。 做完题目之后,思考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什么:
在充分掌握基本概念后,通过大量的题可以发现自己对于该定义的是否准确掌握,通过研究答案可以记住对该定义的另一角度的分析,即先练后记,从而查漏补缺,丰富理解。 ◆ 提高阶段 | 边练边记,补漏增新 学习历史的第三个阶段,即学熟,需要大量做题。 在做题时,依靠大量的材料和题目要求,解答一个选择题可以完成查漏补缺(例如回顾自耕农经济的概念)、增添新理解(例如完善对黄宗羲观点的认知、对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观点的认知)、巩固做题套路(例如熟悉理解材料主旨的做法)等成就。 在不断的练习中处理疑惑和难点。有所疑惑就勤翻书,在做题与知识回归中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知识基础与做题能力。直到把领悟磨成潜意识,直接下笔,用做题套路和脑海里见过的大量的题应对各种新题,以不变应万变。 ◆ ◆ ◆ 学好历史靠素养吗? 很多老师都会跟学生强调所谓“历史素养”,但我自己觉得我并不具有所谓的“历史天赋”或者“历史素养”。 我认为,学习历史的正确态度是:先夯实基础,夯实到一定水平(知道基本史实、掌握史观、知晓历史原则)之后,练题,练题,练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练题积累经验套路,提高知识素养。 在我看来,与其去强调很多虚无缥缈的历史素养,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笔记,分析好每一张试卷和套题,总结归纳好历史知识体系。当你的努力可以称得上问心无愧的时候,历史成绩也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想了解更多学霸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