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 | 《月亮与六便士》

 曲音绕梁 2017-04-10


读书的意义,如同习武: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借助读书,触碰自己内心的软肋和铠甲。

见天地,通过读书,了解世界的边缘和人性的隐秘。

见众生,授业于人,不遗余力地将知识开枝散叶。

你或许曾经被逼着背诵过无数古人遗留下的文字,抑或是迫于考试压力去啃食一本本“艰涩无趣”的名著,但总有一天,如果你不曾放弃阅读,那么你终将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兔子洞”。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读书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我们新开辟出“1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这个栏目,希望读者们不仅仅是通过这篇短文积累了几则作文素材,了解了一些趣闻轶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小窗子,发现矗立在此生彼岸的、一个更加诗意的世界。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 毛姆

类型: 小说

关键词: 天才与疯子;艺术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性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拥有稳定的收入、美满的家庭,享受着“井然有序的幸福”,却在四十岁的某天不辞而别,蜗居巴黎从头开始学习绘画。

在异国,他生活潦倒,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痛苦折磨。他不再是那个规规矩矩的老实人,而是变得性格怪异、冷漠自私,甚至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

在巴黎度过离奇而又艰难的七年后,思特里克兰德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西堤岛上,找到灵魂的宁静和家园的归属感。

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他在自己房屋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逝世之前,他命令与自己结婚的土著女子爱塔在他死后将房子烧光,包括那幅旷世奇作......

关于题目 | 满地是六便士,可曾看见月亮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碌碌无为的庸人们所处的卑俗现实;而“月亮”则高悬夜空,象征着无所畏惧的冒险家们所苦苦追寻的理想。二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

本书的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正是在“六便士”与“月亮”之间挣扎的灵魂的典型代表。他本像大多数人一样,带着对安逸生活的暗喜和得过且过的苟且,在捡拾六便士的路上愈走愈远,却在四十岁的节点幡然醒悟,意识到追逐月亮的机会与日俱减,于是抛弃一切投身绘画。虽然变得冷漠无情,却也因此能够不受任何人的妨碍,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他的前半生被六便士充斥,温饱但又平庸;他的后半生被月光洒满,孤独也亦精彩。

其实,“月亮和六便士”是作者留给读者乃至后世的一道选择题。当满地都是六便士,你能否像恩特里克兰德一样,一抬头看见了月亮?


 ◆

关于主人公 | 是疯子,亦是天才

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矛盾而复杂的。

他是疯子,亦是天才。

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分界线出人意料地模糊。他们都徘徊在社会的边缘,拥有独特前卫的思想和自以为是的偏执。有人这样评价:“所有的天才都有疯子的影子,所有的疯子都有天才的人格。

当恩特里克兰德抛下一切蜗居巴黎,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疯子”,让他承受心灵的孤独;而当他逝世后因为一篇评论名声噪起,世人又普遍称赞他是“天才”,给予他在世时不曾得到的认可。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融合在他的灵魂里不可分割。

不可否认,作为画家生活的恩特里克兰德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他不负责任,“自不量力”,脱离一切,对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绝情,不通人情世故;但拿起画笔的那一刻,他像是找到了归属,回应着命运和梦想在冥冥中的召唤,成为自己构筑的那个家园里的国王。

我们固然可以道貌岸然地评价他:“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但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关于小说 | 艺术对生活的古老敌意

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不仅在物质层面,也在精神层面。

在物质层面,对于追求享乐、规规矩矩的主流社会,为了响应梦想的召唤,放弃自己“井然有序的幸福”去过一种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有悖常理,甚至大逆不道的。

在精神层面,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跳出传统的约束,为了迎合主流社会而限定自己创作的内容与风格,那么他至多能算作一个水平高超的模仿者,却永远也成不了时代的开拓者。

但另一方面,所有划时代的思想、理论、作品在面世之初都会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它们由出现到被人们接受必然会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能否在纷芜繁杂的世界中保持艺术的独立与纯粹是对所有艺术家的考验。

对于恩特里克兰德来说,他完全摒弃物质生活和传统道德,只为自己作画,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可以毫无留恋地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可以面对小说中的“我”的质问——“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毫不在意地说 “无所谓”;可以在找到心灵的平静、表达出内心的世界后让爱塔将自己燃尽生命画出的最后、最辉煌的画作付之一炬……

他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对立中保持独立与纯粹。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不渴盼受世人赏识,不报功利心。他从绘画的乐趣中,从郁结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作画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介意,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誉或是诋毁,他都淡然处之。

总而言之,借用一句评价,对于恩特里克兰德来说,“我的艺术不为他人”。

艺术与人性的挣扎,也在小说中一一展现。笛安曾在《告别天堂》中写道:“任何美丽都需要历经艰辛才能获得,因为我发现,美丽之所以成为美丽,就是因为痛苦是她的土壤。”艺术正是如此。

美是个奇异的东西,最初诱惑人,征服人,最后又奴役人,摧毁人。艺术与人性不是绝对的统一,但也不是完全的对立。或许纯粹、极致、伟大的艺术总需要我们或多或少牺牲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但保留下来的才是最珍贵的,不是吗?

毛姆在书中写道:

“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恩特里克兰德像是上帝犯的一个小错误,他本是天才的艺术家,却被硬生生地披上证券经济人、好丈夫、好父亲的外衣扮演一个有些木讷的老实人。他的觉醒比别人耗费了更多时间、走了更多弯路。

当他意识到生命沙漏的沙硕所剩无多时,终于离开了那个毫无归属感的“家”,一路跌跌撞撞走走停停,走过巴黎,走过海洋,走到塔希提,找到心灵的归属。

对于恩特里克兰德来说,从“六便士”到“月亮”,不是出走,而是归来。


佳句共赏 |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

 对人性的认识: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那时候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毫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对他人看法的认识: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让他们想去吧。”“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无所谓。” 

如果我自己都不在乎,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

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符没有共同价值,意义是模糊、不确定。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财富传给别人,但别人却没有接受这财富的能力。我们只能孤独行走,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了点什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如果每个人都照你这样,地球就运转不下去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做的那些平平常常事是心满意足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生活得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

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来说可不是这样。我深深感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我是个很幸福的人。

只有诗人同圣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对改变的认识:

皈依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有些人通过激变,有如愤怒的激流把石块一下子冲击成粉末;另些人则由于日积月累,好像不断的水滴,迟早要把石块磨穿。

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贸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

  对爱的认识:

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在爱这种情感中主要成分是温柔。爱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弱。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对美和艺术的认识: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

美是一种美妙的、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把艺术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我写我悟 | 不能承受的六便士之轻

米兰·昆德拉曾言:“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六便士即是其一。轻小的圆形硬币,一个一个堆叠在肩上,在某个时间段彻底爆发,亦会将人击垮。六便士了月光,便失去了闪耀的可能。

生而在世,匆匆数载。浩瀚宇宙中的蓝色星球上,无数渺小的个体世代传承,步入那场名曰“生命”的轮回。

年少时我们都或短发齐肩,或豪气冲天,怀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横冲直撞,却终究被生活磨去了耐心和棱角,沉溺于由六便士构成的一种井然有序的幸福,成为无数耄耋灵魂中的一个。午夜梦回,除了感慨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竟没有别的可做。

绝大多数人就像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太有秩序了,简直可怕。

恩特里克兰德显然不归属于“大多数人”。当全世界都在追逐六便士,他却一抬头看见了月亮。蒋方舟曾写:“青春这个园子,有点美丽,有点诱惑,有点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若全拔了无用的劳什子,改种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变成菜园子,未免也太可惜了。”他已不再青春,却在生命的后半程找到自己种满玫瑰的伊甸园。

当然,我们可以嘲笑他疯傻痴狂,可以厌恶他冷漠无情,可以唾弃他抛妻弃子,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的重压下像他一般抛弃一切从头开始,纯粹地、大胆地追逐梦想,对世界的看法丝毫不以为意?

我一直觉得,从这个世界上走过一回,应该留下一些痕迹。总有些东西,能超过我们有限的想象,在时光尽头,与永恒并肩。比如文字,比如画作,比如在某个人心里深刻真切的烙印,它们比时间短,比爱情长。

博尔赫斯在《愧对一切死亡》中写道:“死者一无所在,仅仅是世界的堕落与缺席。我们夺走他的一切,不给他留下一种颜色,一个音节。”但是对于恩特里克兰德,我们不必羞愧。我们非但没有夺走他的一切,相反,我们被夺走。他夺走我们的某些部分,调换成自己的颜色和音节。

诚然,我们难以成为恩特里克兰德,无论是精神的无牵无挂或是能力的才华横溢,但我们可以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我们不必对世界绝情,但可以毫无保留地追逐理想;我们不必舍弃一切,但应当时不时放下手中的六便士,抬头看一看月光;我们不必追求所有人的认同,郁结在自己心头的思想的发泄就是对逐梦者最好的酬报......

生命中总有些不能承受之轻,六便士即是其一。当生命的担子太重了,不妨抬头看看月亮,掏出一些六便士,然后装满清凉如水的月光。


这世上所有的书籍
都不会给你带来幸运
然而它们秘密地引着你
找回你自己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阳光、星星和月亮
因为你所追寻的光
正住在你心里

——赫尔曼·黑塞

- End -



想了解更多学霸经验?
欢迎加入创知路高考群:226145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