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史笔记:夏朝的立国之战

 铁血老枪 2017-04-10

研究这几个朝代的立国之战,其实是一个双向性的问题。一个新王朝的立国之战,同时也必定是一个旧王朝的亡国之战。因此,它也必然涉及一些兴衰存亡的话题。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他先以一篇《五帝本纪》概括了史前史,然后才进入朝代史。朝代史的第一篇就是《夏本纪》。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夏朝是一道分水岭。夏朝以前的远古战争,无非是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争食物、争地盘、争水源、争头领地位而战。夏朝以后就变了,战争的最高目标变成“打天下”了。

中国古代第一位“打天下”的是禹的儿子启,启打出来的天下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夏朝的立国之战

夏朝以前的天下都是禅让的,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这样禅让了三代,出现了矛盾,传不下去了,要靠“打”了。

夏朝的始祖夏禹,这个人有几点非常了不起。首先,他有以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大胸襟。他的父亲鲧是负责治水的官员,九年没有完成任务,洪水泛滥,百姓遭灾。舜追究鲧的责任,把他杀了。禹不记舜的杀父之仇,忍辱负重,子承父业,继续治水,立志要为天下人根治水患。其次,他有强烈的使命感。他把治水看成是自己对天下人的承诺,一诺重如山,治水使命高于天,洪水不退,奔走不息。他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神焦思,薄衣简食。由于长期在泥水中浸泡,胫骨上的腿毛全都脱光了。第三,他敢于跳出老框框想问题。他认真总结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转变思路,变“堵塞”为“疏导”,终于一通百通,变水患为水利。水退人进,百姓安居,耕牧生息,天下大定。“堵”与“疏”,一字之差,却使天下为之改观。禹治的是洪水,从他治水实践中升华而来的这一伟大思想,却是治天下的大境界、大哲学。

夏朝的立国之战

禹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当时国家机器已在孕育之中,即将产生,尚未产生。禹采用的还是氏族社会的一套管理办法,他在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这些老办法不够用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部族联盟日渐扩大,社会组织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起来。社会现实生活在呼唤国家强力机器的诞生,呼唤王权时代的到来。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禹曾在涂山召集天下部落首领会盟,那时他的管理范围已达到“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禹作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要管理这样庞大的“万国”之众,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还有一个例子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禹有一次到会稽山召集天下部落首领会盟,防风部落的首领没有按时到达,“禹斩之”(《韩非子·饰邪》)。这说明,禹这样一位“其仁可亲”的贤德之君,为了管理庞大的“万国”之众,也不得不以斩杀不遵守号令的诸侯来显示自己的无上权威。这表明,社会发展到这一步,国家强力机器即将孕育成熟,只待应运而生了。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