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劫匪为何绝对不抢劫赶考的书生,一块“黄布”就是通行证

 铁血老枪 2017-04-10

大家一般认为古代文盲率高,这是个误会。宋以后私塾的普及,加上费用低廉,即便贫穷人家的男孩子也有能力读书,虽然这种教育的程度比较浅,只限于认识一些字,不一定具备读写能力。近代以后新教育兴起,受教育费用高昂,文盲率才激增

大多数读书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科举也是古代封建社会上层为中下层民众留下的不多的、可以进入中上层的途径之一。当然,毕竟科举录取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在现代人们的印象中读书人都是又穷又酸的秀才,梦想着能过高中一步登天。

京城赶考,路途十分悠远,沿途充溢各种料想不到的艰难和艰险。进京赶考的这些弱书生最怕的就是半路遇上个土匪或者自己不争气得个大病,那可以说对于他们将是灭顶之灾。很有可能使他们错过考试的机会。朝廷和当地官员对赶考的举子也很保护,要么组织公车接送,要么给予路费补助。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各省举人会试,官方给每个举人10-20两银子作路费,并供给驿马。

所以,如果他们考不上就回家了,那么路上又要白白消耗几个月;除非这辈子再不科举,否则没多久他还得再次“进京赶考”,于是时间/金钱就全部消耗在赶路上了;再加上路上人身方面的风险……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现象:赶考的举子们,若是当年没有考上,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回家;而是留在京城,等待下一次机会;这种等待可能超过10年、甚至有直到客死他乡也没考上的。当时政府对于考生的安全严格要求,凡是抢劫赶考学子的一律判重刑,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号,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这样土匪看见也不会去动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