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闲《趣谈逻辑思维》【敢怒敢言】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4-10

人生精髓,领导艺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不如自己感悟……

读书,不能读死书,不能死读书,不能读书死。笔者私自揣摩,读书或有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二境界:读有字之书,识无字之理;

第三境界: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行万里路。不能只会低头走路,而且要懂得抬头看路,不要错过路上的风景。错过,有时也是一种莫名的过错。阅人无数。阅人,不是简单的看人,不是单纯的见人,而是:读人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世。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还有,阅尽繁华心未老,拈花一笑已成佛。仙人指路。笔者认为,若有高人指点迷津,恰似仙人指路一般。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与其孤芳自赏,不若从师学艺。自己感悟。每人际遇不同,不可怨天尤人,不必自暴自弃。所谓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脑袋。所谓本事,就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建起自己人生的丰碑。笔者其貌不扬,几十年的沧桑苦难,全都写在脸上,确实见面不如闻名。身高中等偏下,如此一来,倒是提升的空间更大……最大的特点,就是优点缺点全不包装。包装,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有种说法,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偶有戏言,缺点暴露完了,剩下的都是优点。暴露缺点,可以换取信任,可以增加亲和,可以赢得友谊,何乐而不为乎?维纳斯的断臂、瓦尔特的刀疤,都是一种缺憾的美。笔者,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二次,以免被人贻笑大方。重复做过的事情,务必找出其中规律。其实,很多事情,经不起用心,经不起琢磨,经不起总结,经不起提升。万象尽在一管中。千条线,万条线,抓起来,其实也就一个点。渔翁垂钓,甩出去的是一条线,抓住的不就一个点?渔夫撒网,抛出去的是一个面,拽着的也是一个点。管理的精髓,领导的艺术,全在这个“点”上。点可以带线,点可以带面。要点要点,要的就是这个“点”;总结总结,总的就是这个“结”。此言,可作管理学经典流传,哈哈。特点特点,特别的“点”;特色特色,特别的“色”。根据笔者观察,包括记者与律师、发明家与艺术家、小说家与哲学家在内,他们六种三类人群,其思维逻辑,具有特殊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具有特别的特色。

第一类:记者与律师

二十年前,朋友坦白处世哲学,奉劝笔者交往三种人:官场中人、商场中人、社会活动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聪者见聪,愚者见愚。仿佛有些味道,不妨各自演绎,在此不作延伸,以免偏题太远。鹤立雪中。愚者看鹤,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类似话题,笔者观点,应该交结两种朋友,其一是记者,其二是律师。何出此言?缘其思维方式之不同也。而且,记者或者律师,都是属于智商高级的人群。

先说记者。

1999年间,笔者首次“被采访”。记者陈功榕,时任《福建地矿报》编辑部主任,现任《国土资源报》编辑部主任。彼此稍作寒暄,大家直奔主题。笔者介绍企业所做所为,显得絮絮叨叨,似乎没完没了……记者修养不错,感觉不厌其烦。尔后,记者发问:是不是“……”这种理念?那么,是不是“……”这种实践?笔者支支吾吾,难掩心底慌乱。是不是“……”这种理念?当时感觉,整个人被他提到半空……是不是“……”这种实践?当时感觉,整个人又从半空掉下……经历“自下而上”的提升,经过“自上而下”的求证,笔者茅塞顿开,感觉明显升华,有点自惭形愧,确实自叹弗如。人和人的思维,咋差別那么大呢?

再说律师。

1990年末,时在内蒙通辽经商,遭遇小小经济纠纷,笔者寻求法律咨询。笔者落座,介绍事情原委,长篇大论,啰啰嗦嗦,颇有感情色彩。律师从中打断,说:你呢,不用介绍下去,还是我来问你。有没有这种可

能?是不是这种情况?那么,本案的突破口就在……三下五除二,突破点就浮现了。快刀斩乱麻,突破口就找到了。当时,自己感觉呢,就像被他带着钻入地下。实在令人感佩,实在太有才了。两个故事,虽然久远,但是直抵灵魂深处。后来,居心有意地交了不记者或者律师朋友,自己的思维渐渐“能上能下”似的。年前一席饭,中有记者,也有律师,二者一网打尽,大家相谈甚欢。席间,念及思维逻辑,笔者有如神助,突然灵光乍现……桌上盘盘碟碟,有似琐事俗务,更如一堆乱麻。一般人,就在桌子这个平面折腾,也在这个平面思考。而记者或律师的思维,却大相异趣---律师稍显深沉,记者急不可耐,问:究竟有何不同?到底何趣之有?笔者说出自己的发现:二者的思维,都是“能上能下”,记者上到理念、下到实践,律师上到法律、下到服务。记者偏重向上提升,律师偏重向下突破。

第二类:发明家与艺术家

先说发明家的故事。记者采访发明家,企图探究其思维逻辑。发明家,随意捡了块砖头,在地上写了几个字。然后,拿着砖头问道:这,是什么?记者莫名其妙,只能如实回答:砖头。发明家断然否定,说道:在发明家眼里,这是一支笔。因为它能写字,具备笔的全部功能。这,就是发明家的差异化思维。记者,先是似有所悟,后来恍然大悟。再说艺术家的故事。雕刻家,正在雕刻大理石。有位男孩,在一旁好奇地观看。不一会儿,雕像逐渐成型,有位美丽少女浮现出来。男孩大感惊奇,问道:您怎么知道石头里面藏着一位女神呢?雕刻家开怀大笑……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的发现与识别吧。

二则故事,如出一辙。发明家的思维,在砖头里面,“发现”了特殊的笔;艺术家的思维,在石头里面,“识别”了美丽的女神。

第三类:小说家与哲学家

小说家,具有发散思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如钓鱼,线越放越长,故事越讲越远。哲学家,具有收敛思维,由面到线,由线到点。恰似收网,网愈拉愈近,道理愈明愈简。小说,宏篇巨制,散漫而且有序,逐步向外扩张;就像太极拳法,刚柔相济,显得游刃有余,从容而又淡定。哲学,直奔主题,简约而不简单,渐渐向内收缩;好似咏春拳法,短小精悍,感觉直接了当,强劲而又有力。

雪地脚印的故事。

父子二人,雪地行走。父亲对儿子说,我们走到前面大树,看看谁能走更直?儿子,脚尖顶着脚跟,结果走出一个大弧线。而父亲呢,迈开大步直接走向大树。可以想见,父亲的每个脚步都是斜的,但是,轴线却是笔直笔直的。小说家的作品,局部感觉好像父亲散乱的脚步,整体隐约存在笔直的轴线。如此看来,小说家在玩模糊科学,在模糊中精确。

哲学家的理论,局部感觉恰似儿子的脚印,概念清晰,逻辑缜密,但是,整体而言,哪种哲学能够放之四海皆准呢?哲学家的学说,闹不好在精确中模糊去也。

经典逻辑故事

某电视主持人步行途中,遇一乞丐行讨。

乞者手心朝上,可怜兮兮地说:老板,给点钱吧,一块、两块都可以。

主持人:老子月工资5000元,30天都没有休息,24小时待命,每个月43200分钟,也才赚5000元,相当于每分钟只赚0.11元。你花5秒钟说出12个字,就要1块钱,老子要花500秒才能挣回来,你居然还敢跟我要钱?你赚钱比我容易多了。

乞丐听罢,惭愧难当,二话没说,给了他两块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